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数学“分层走班制”教学初探

 

【作者】 胡富国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数学“分层走班制”教学初探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胡富国


  分层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两个层次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分层教学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现就高中数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看法。
  一、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
  1.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要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和层次,实施分类、分层教学。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分层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流程,使得实际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强,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更加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乐趣。
  二、分层教学操作中要坚持“四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分层中选择层次的主动权应是学生,只有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后,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感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2、流动性原则:层次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择优性原则:最优化地分配教师承担最优化的学生层次中去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留得住”,“学得进”,各取所需,让执教每一层次的教师各尽其才,有效开展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益。
  4、整体性原则:全年级学生是一个整体,分层不分班,把握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学生整体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核心。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整体,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应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体之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三、存在的问题
  1、管理的难度加大。由于每个学生的分层学科居于不同的层次,分布于不同的教室上课,行政班的班主任很难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有些学生特别是自制力不好的学生,趁这个机会出去玩,上课期间出去打篮球的学生增多。再说,一节课的短暂组合也不利于任课教师熟悉学生。          
  2、分层学科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
  3、由于A、B两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特别是在B班的学生,自卑的心理加大,明知道自己跟不上A班的进度和难度,但出于心理作用非要申请到A班学习。如果不成功留在B班也不能安心学习,这体现在走班调查表中,B班学生的学习热情显然要低于A班。除了本身学习习惯因素外,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比重。
  4、由于“走班制”使学生的交往范围超出行政班,因此,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加大,特别是B层班级,可能会造成同学间不良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的交叉感染。
  实践充分证明了分层走班教学的优越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它有着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天然特性,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模式。但“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目前也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深化,还有一些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和提升,以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分层走班”教学体系。特别是不同层次班的教学模式、学法指导模式、数学学习中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科学的分层教学评价模式。但只要我们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技巧,数学“分层走班”教学一定会实现新的突破,也一定会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打造学校教学特色开辟一条光明之路、胜利之路。

  • 【发布时间】2016/3/8 22:18:57
  • 【点击频次】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