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正视教师心理健康

 

【作者】 李 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正视教师心理健康


新疆博乐市锦绣小学 李 莉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所承担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本文结合实际阐释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性,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探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因素;对策

  学校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循环反复地发生着作用与反作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一、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性
  1.对学生的影响。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积极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评价别人,敢于面对并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对于一名直接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教师来讲,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不健康的心理,不但影响学生的认识行为,而且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自身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状况影响着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影响不是显而易见,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的烙印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并在学生身上保留甚至终生难以抹去。
  2.对自己的影响。一个人的生理健康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或生理上的缺陷会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意志、性格及人际关系;反之,心理健康也同样会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健康向上的心态能够增强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心理上的不健康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身心疾病。总之,人是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作用。
  3.对工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使智力、情感、意志机能正常的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心理上出现异常,如:过渡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变,使人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自如的应对客观环境并解决各种矛盾,处理各种问题。有时会因失败而丧失信心,使得工作效率低于心理健康一族。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1.来自教学的压力。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为前提,教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顾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要管理学生,渗透做人的教育;要设想下一节的教学,要批改当天或前一天布置的作业;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要组织课堂教学,寻求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要监督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要使大脑快速运行,调用平时积累的有用的信息为教学辅助,要调整动作语言,面部表情,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在高度紧张中度过的。
  2.来自学生的压力。面对我国目前家庭成员结构,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庭中是“焦点”,尽管独生子女的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孩子霸道,自私,依赖性强,任性,自由的习气仍然存在。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不认真听课,随意说话,做小动作,打架,骂人,占有欲强等,这些现象发生的频率很高,教师在教学中处理不当,有些监护人护子心切,沟通不到位就闹得沸沸扬扬。当前各校、各学科觉得每一位教师稍不注意教师就要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教育行为一旦与家长有歧异,教师就很有可能成为被告,成为世人议论的焦点,这使教师工作中前怕狼,后怕虎,焦虑困扰,满腹踌躇,生怕一言不甚,惹来天大麻烦。造成了教师在工作中总是要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将要发生的紧急事件。长此以往,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感。
  3.来自学校的压力。从我们的学习、工作中不难发现,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风,置身于不同的校风、学风和领导者的人格与管理作风等精神环境中的教师,其精神面貌,身心健康状况有所不同。当前学生入学率已经进入高峰,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教师面临班额过大,兼职授课、超课时量工作等,教师必须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面对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备课与批改作业的要求、搞科研写论文的要求、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考核的要求、学历的要求、各项工作指标考核的要求、职称考核的要求等。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一定压力。   
  4.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的唯一信息来源,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失落,教师形象的保持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教师的看法与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不成比的。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光社会是这样看,教师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这样的角色定位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是教师就应该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应该燃烧自己着亮别人,应该为人表率,不能出错,这些理想化价值目标,在教师心理上形成巨大压力,难于做人。
  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1.正确认识自我。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应该是自己。教研活动中通过各种反思、评析等活动,给教师认识自我提供了平台,教师通过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合理的要求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同时客观的评价别人,接纳别人的优点与不足,容忍别人的过失,面对成功与失败,确立合适的发展的目标。
  2.充分肯定教师。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每一个人都希望通过努力得到肯定,得到认可。因此,教研活动会议不能开成批判会,要客观公正的对教师行为做出评价,对优点要充分肯定,不能省略;缺点要说的巧妙,点到为止,不能过分夸大,努力给教师创设轻松、向上的教研氛围;是使教研会议成为积极、有意义的精神大餐。
  3.学会调控情绪。情绪的调控是一门学问,在教研活动中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适当的点拨给教师提供一些方法:如可以做一些放松活动(如参加游戏、体育活动等)、或与人交谈(说说原由、自己的感受、期望分析问题实质等。),转移注意(散步、听音乐等)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提升个人修养。通过各种教研组研修活动,加强教师自身素养的学习。人的知识素养的充实程度,可以影响人的精神承受能力。一般来说随着知识含量高,视野的拓宽,人的处事方法,也会逐步理性化。教研活动中可以通过有效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个人修为,内修内涵,外练气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如:公开课的磨练,通过多次的试讲、磨课,不仅可以提上教师的心理素质,还能提升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5.科学评价教师。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健康向上的人格发展。从教师考核来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是应该建立在多维度评价教师的评价机制基础上的,如: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任用制度,明确具量化教师工作强度、工作量、工作时间;这些多种维度的评价可以使教师感到劳有所得,付出必有回报,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避免超负荷工作导致的心理问题;同时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各项活动的开展。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具有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育的最佳结果应该是社会、家庭、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亦是如此。

  • 【发布时间】2016/3/8 22:26:29
  • 【点击频次】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