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把时政教育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堂

 

【作者】 卢广帝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把时政教育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堂


广西陆川县第三中学 卢广帝

  【摘 要】 《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目光”和良好的思想政治行为习惯,要求新一代具有远大理想与敏锐的政治目光。要求青少年一代从小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胆引用材料,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将最新时政引入课堂教学,并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象,分析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敏感性与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时政教育

  一、时政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时政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思想政治课不是一门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它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本课程的总目标,即“以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时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不容置疑的任务之一。
  二、时政教育存在的误区
  1.死记硬背。有些教师认为时政大事的掌握,只能依靠背诵。学生背下来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时事资料,学生也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2.临时突击。在高考前的一两个月里,各种时政热点专题遍地开花,各种时政资料呈出不穷,学生们手中拿着大量的资料却不知如何使用。同时,在综合复习阶段,各学科都有大量的学习任务等待学生去完成,学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时政大事。这样做,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没有理想的效果,真是事倍功半。
  3.教师大包大揽。作为教师,常常担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不够好,不够准确,不够全面,总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整理出一份大而全的资料,让学生一看就能用,一看就能得到高分。于是,教师们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可学生呢,在这种保姆式的教育下养成了“等、靠、要”的坏习惯。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认真思考,依靠老师,等着老师给答案。而一旦遇到新材料,就茫然不知所措了。
  正是在时政教育上所存在的这些误区,使时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是教师工作量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对时政学习的轻视,能力无法提升。由此看来,传统的时政教育方式必须作出重大的变革,即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进时政内容,让时政教育真正走进课堂,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途径。
  三、时政教育的对策探索
  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时政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探索。
  1.每节课教学引入时政。当提到政治课,人们就容易联想到“讲大道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教学与学生实际、社会现象相脱节,无法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时政教育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甚至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点。在此基础上,侧重以案说课的教学方式,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地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贴近学生实际、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地引入时政,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进行教学,既活跃课堂的氛围又有利于增强老师讲解的说服力,同时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其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从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意义,渐渐在日常生活中也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不过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在选材方面不仅要注意博采,还要注意精挑细选。一般来说时政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大众应知的。因此我们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关注、时评新语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
  2.每周一次“新闻播报”。旧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学生很少关注身边的事情,更不用说是国家大事了。再加上学习任务繁重,学生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时政。我要求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收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大的一周新闻,在新闻播报时间向全班同学播报。还通过同学投票,评出最有价值的一周十大新闻,展示在黑板报上。学生们原本以为时政大事离自己很遥远,也没有什么兴趣,但为了让自己收集的新闻能成为最有价值的新闻,能在黑板报上张贴,他们尽力去收集。逐渐地,学生开始对时事有了兴趣,经常有学生在课间讨论时事。通过这一活动,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态度,增强了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3.建立“小资料库”。我组织学生收集时事,同时注意整理时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收集的时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有的同学是按照区域划分,分为“国内、国际”二类;有的同学是按照内容划分,分为“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科技、体育与卫生”五类。一个月后,我们开展了一个展览活动,当五本制作精良,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分类明晰的“小资料库”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时,同学们受到了极大的启发。此后,每个同学都拥有了一本“小资料库”,并且内容逐渐全面而丰富起来。学生们还常常相互交流,及时补充。通过“小资料库”的设置,引导了学生对时事的敏锐触觉,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更能发现资料的内涵和价值。
  4.“时政评论”。时事收集来了,但每件时事有何内涵,为什么它会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问题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却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定期的开展一些评论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时政大事的内涵。在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热闹纷呈,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许多时候,学生们的观点是稚嫩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无论如何,学生们在思考,在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在评论关注民生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不能关注民生。”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同学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我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自主创业、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引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有的同学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的同学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的同学提出了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等。如此一来,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关注民生,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意义;理解了当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伟大。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正是在这样的争论中,学生开始看到每一件时政大事的内涵,开始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时政大事。
  常言道:“教无定法,教贵有法。”素质教育要求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实践证明,政治课堂教学引入时政教育,积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符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避免那种重智商轻情商、考试高分生活低能、面对问题束手无策、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发生,体现了教改与考改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功能,是提高政治课实效、完成政治课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 【发布时间】2016/4/6 16:46:29
  • 【点击频次】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