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学数学 在做中悟

 

【作者】 张方伦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数学 在做中悟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乐镇中心完全小学 张方伦


  【摘 要】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学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个“理”,而这个“理”不是我们告诉学生,学生就能明白,也不是我们让学生记住,学生就能明白的。它需要借助一个平台,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做数学,并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从而学会数学。 
  【关键词】 数学情景;动手实践;经历知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悟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在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下,学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个“理”,而这个“理”不是我们告诉学生,学生就能明白,也不是我们让学生记住,学生就能明白的。它需要借助一个平台,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做数学,并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从而学会数学。
  一、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 
  数学上很多知识比较抽象概括,这对以形象思维为特点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系列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并通过活动悟出这个理。如<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1、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2、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并记在脑子里。3、画一个三角形。4、判断:给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出理由。前三个活动使学生对三角形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第四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图形进行判断,而这些图形有些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有些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通过这一判断,学生对三角形概念中的“三条线段”、“围成”这些本质属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三角形也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又如《调皮的小珠子》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的能力。即给学生几个小珠子,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在数位顺序表中摆出不同的数。这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有效突破难点,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先拿出一颗珠子摆在个位上则这个数是1,摆在百位上,则这个数为10。然后再拿出两颗珠子摆在数位表内,学生很容易摆出,分别摆出2、11、20这三个数。然后再拿出3颗珠子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中摆出不同的数,当然这时学生摆出,的数是随意的,无顺序的。当出现四颗珠子的时候,老师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谁能按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全摆出来?随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两个同学分别戴着写有个位、十位的头饰表演数位表,另外4个同学表演4颗小珠子,先全部站在个位,摆出4、让一个孩子跳到十位上,摆出13,再让一个孩子跳到十位上,摆出22,依次摆出31、40。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学生在头脑中经历了先全部放在个位,再一个个跳到十位上的有序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有效突破了难点。同时整个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感悟数学 
  对于教材上很多结论性的东西,孩子们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如果我们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会掌握的更加透彻,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同时也让同学们体验经历过程,获得结论的成功。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理解、记忆主要还是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使学生在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建构。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设计了“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操作材料有活动角,一些同样大小的小角,画有18个角的透明的半圆工具。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活动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然后让学生用这些同样大小的小角在两个角中摆一摆,同时思考:用小角摆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接着,教师又展示了学生的几种错误的摆小角的方法,引导学生辨析,说理,从而使学生不仅知道了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而且直观形象地感知到:摆的时候,小角的顶点要与大角的顶点重合,小角要摆在大角的边线里面,小角要一个一个排列好,初步体会到量角的方法。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把18个小角排列起来形成半圆,让学生用画有18个角的透明的半圆工具来量几个大角,却发现期中一个大角是2个小角还多一些,教师又一次利用多媒体电脑把半圆上的小角再分得细一些,逐步显示成量角器形状。学生正是在这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效操作中,逐步认识了量角器,初步感悟了量角的方法。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是让学生比较方格图中的不规则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大小,唤醒了“图形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确立了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尝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剪拼方法,使学生知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是实现图形有效转化的关键。”此时,学生心生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呢?教师立足学生需求,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转化成长方形,在操作中感悟到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了小组活动,先是把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用数方格的方法获取相应的数据,即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思考讨论: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是学生的有效操作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在兴趣中激励学生,感悟数学
  兴趣也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一个萝卜和一把水果刀,学生们有些纳闷,但对上课充满了期待。上课刚开始,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切萝卜,学生们感到莫名其妙,然后教师就指导学生开始切萝卜,切1刀,得到长方体的一个面,切2刀,出现刚才一个面的对面或邻面,此时,电脑显示两个相邻的面,揭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切3刀,得到三个相邻的面,电脑形象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此时,教师就抓住火候,因势利导:继续这样切,直到把萝卜切成长方体形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们兴致高昂地切萝卜,谈认识,亲身经历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在有效操作中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
  四、数学知识游戏化,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数学 
  游戏对儿童来说,永远具有吸引力。结合教学内容,把儿童喜欢的游戏融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能极大的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有效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创设了这样一个游戏,男女生各一名,比比谁的力气大,看到一个身强力壮的男生和一个瘦弱矮小的女生比力量,大家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小女生拿一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发生变化,大个男生拿一三角形,费了很大力气,三角形依然如故,老师宣布女生获胜,男生大呼比赛不公平。这时每个孩子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都在积极思维,为自己争辩,在男女生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深刻的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数学,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研究兴趣,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经历,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领悟数学。

  • 【发布时间】2016/9/20 11:06:52
  • 【点击频次】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