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作者】 王 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四川省冕宁县泸沽中学 王 玉


  【摘 要】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实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作为教师,开展德育创新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德育教育;创新教育;民族地区

  新课程改革目标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时刻坚持创新教育,为祖国培养创新人才。探索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创新型的学校环境,这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条件和土壤。创新型的学校环境包括对个体创新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学校因素,包括校长、学校管理、校园环境、文化景观、教学评估及班级气氛等。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还必须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一方面,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促进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对这种转化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的大量研究发现,教师具有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低密切相关。例如,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具有高创造成果的学生对不寻常的和以独创性为前提的教师和教育教学方法深感兴趣。这里重点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只有教师具备了教学上的创新,才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创新。教师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新思维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格齐伊认为:“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未来的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置。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并在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创新教育的成果。
  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工作中,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教学中贯穿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这样能打开创新教育的思路。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由此可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多么重要。
  二、支持并保护创新精神,让学生心中有“梦”
  新课改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已不像原来那样“居高临下”了,但在很多教师心中还存留着非常严重的“师道尊严”的陈旧思想,经常在班级管理中要求学生“不能这样”、“不要那样”,固然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养成了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没有主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不良习性。这与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是不吻合的,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创新不单纯只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了,它将决定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美国有个“方苹果的故事”,美国的那位老师面对学生画的一只方苹果时,不但没有生气,也没有做出简单的评价,而是仔细聆听了学生的理由,并且还将当天的优胜标志奖给了这位学生,对学生的创意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让这一创新的火花得以燃烧,激发这位学生的创造欲望。我相信,这一堂课不仅使这位学生初步地得到了创新的体验以及创新情感上的满足,而且也一定在心底里留下了一个方苹果的梦。一旦条件具备,或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位学生就完全可能“梦想成真”。
  我们民族地区,教育相对内地落后,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是孩子的梦想,也是家长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努力教学,学生发奋读书。教学中,我们就要坚持新课改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长的快乐,做到乐学善思,培养创新能力。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出创新精神,也很好的实践了德育培养合格人才的理念。
  三、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
  我们现在实行的过程管理,卡得学生过死,不宜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目标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创新,教育者本身应有创新的素质和创新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参与科研,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长期以来,许多问题的答案都在老师手中,是被老师独占的东西。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答案,否则,就都被视为不合标准,也就不可能得到认同,更不可能得到鼓励。由此使我们的学生长期习惯于背标准答案,而不是独立地参照答案,更不可能有对传统的标准答案挑战的勇气。正因为如此,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曾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乃至于成为根深蒂固的学习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勇于挑战的勇气,也失去了内在的创新欲望。所以教师应鼓励所有的学生面对问题时都可以有自己的回答,而且是把标准答案给了学生自己,同时引导他们今后不断去完善今天形成的答案。事实上,当所有的学生都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追求答案的完善,这就是独立探索的精神和能力的体现,正是在这样的独立探索过程中,创造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03:31
  • 【点击频次】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