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落实导学案助推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过渡

 

【作者】 吴亚明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落实导学案助推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过渡


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 吴亚明


  过渡意味着转变,在初高中教学的众多差异中,作为教师能够转变的就是教学方法,必须以“教”的转变引导“学”的转变,从重视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的学习转变为重视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重视知识的记忆转变为重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重视感性思维转变为重视重视理性思维,以及学生适应高中政治课课程评价方式和行为策略的转变。因此,如何搭建一个恰当的平台,让学生借助这个平台安全稳妥地从此岸跳跃到彼岸,开始新的学习,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落实学案导学的必然性
  所谓过渡,是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据此,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过渡可以定义为:初中学生升入高一后,通过教师引导和自己的努力在一定时间内适应高中政治课学习,在每个学习阶段基本达到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由于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容量和教学节奏、教材特质和教学方法、中考要求与高考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问题。差异要求过渡,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其特点是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教学环节,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学习兴趣缺失,课堂效率低下,考试成绩差,要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必须从高一开始,实施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由“教”到“导”的角色转变,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学案导学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大趋势,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符合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顺应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也有助于推进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过渡。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中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政治教师要努力做好高一特别是第一学期教学工作,坚定落实学案导学,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抢占成长先机,为将来的学习和三年后高考奠定基础。
  二、促进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过渡的途径
  导学案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四个组成部分: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检测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坚决落实导学案教学模式,推进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过渡,提高课堂效率,需要从高一第一堂开始,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做实。
  1、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通过阅读教材和其它学习资料解决本课题有关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学生预习前,教师提出要求,一是根据学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知晓任务,找准方向,;二是紧扣学习目标快速阅读教材,节省时间;三是找出知识点或问题答案,在书本上勾画出来,并填写在导学案中相应的空格中;四是在阅读过程思考,产生疑问,并在教材文本作记号或记录,以便课堂上弄清楚。
  课前自主学习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步,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必须检查,做得好的给予鼓励表扬,做得差的批评督促,对普遍存在的难点或模糊点要在课堂进行针对性讲解。自主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要把导学案中的这个起始环节做得深入扎实,使之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中起基础性作用。
  2、合作探究、解疑纠偏。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导学案引领下和在教师点拨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起关键作用。根据教材所涉及的经济知识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在这一环节,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同时,问题的大小、深浅、难易程度的把握,决定了课堂的成效与质量。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知识,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设计问题。遵循“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展示反馈—释疑解惑—巩固训练”基本思路,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自然而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高中政治中的许多概念、原理的本质,一般不能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观察等手段来感知,而要以生活经验或社会现象为背景,经过抽象与概括来揭示,因此,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对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必须进行重点讲评,释疑解惑,知识内容的讲解要就重避轻,更有深度,针对问题展开,注重启发性,克服满堂问、满堂灌倾向,产生的问题主要由学生自行解决,必要时教师起进行适当点拨或引导。对难度较大并且属于教学重点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以时事热点和民生话题为案例,经过分析与综合,概括出本质,实现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知识面与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推动思维方式由经验型的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逻辑思维过渡。
  3、训练检测、巩固提高。
  训练检测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提升,是检查学习情况的过程,目的是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使下一阶段学习有合理的预期。课堂训练时需要教师结合学情对学案中的习题进行筛选甄别,选择一些较为基础,对学生要求较低,容易做的题目,使正确率保持相对或较高状态,让学生获得这样的心理暗示:人人都可以学好政治课。课堂检测要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做好订正、理解、内化工作,当堂落实。
  检测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因此,教学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检测成绩。把命题与教学看成是统一的不可分割有整体,检测考试就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命题时应该充分考虑教材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在问题和情境取舍上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教学方向,落实自主探究,训练逻辑思维,考查学生在一定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坚持精选、精练、精讲原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发展,使学生通过检测考试巩固已学知识、学会科学思维,掌握恰当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课后反思、拓展延伸。
  课后拓展是落实学案导学的重要环节,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找准切入点,进行适当的、有益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有所获。第一、结合不断变化的生活实际,提供一些实践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既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认识社会,关注生活。例如:近年来全国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涨,其原因是什么?请你为国家调控房价出谋划策?第二,引导学生学会整合学习内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构建知识网络,这样,对较为复杂的知识也能梳理出线索,并清晰地记忆和运用。以构建知识网络作为突破口的拓展延伸,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第三、向学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必修一中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需要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学习时要加以分析,弄清其来龙去脉,突出要素,抓住关键。引导学生记忆规律,学会科学记忆。
  三、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促进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过渡
  1、加强知识的记忆。记忆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诸多思维活动中的极其重要一种,对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直接后果就是知识的保持,人们通过记忆积累知识,为解读和提取有关信息创造了条件。古希腊哲学家说过:记忆是智慧之母。记忆的知识信息越多,可供人们思考的素材就越多,观察就越敏锐,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其中有大量抽象的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需要记忆,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利于理解新知识,促进思维能力发展,那种轻视记忆的观念对教学有害无益。贵州省中考中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大多数初中学生平时不注重记忆理解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2、重视知识的理解。要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财富,离不开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将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信息经过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加工活动,寻找新知识与原有经验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明了新知识的性质、特点和意义,对未知的事物现象作出新的解释、判断,并与相应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例如,有关货币的知识: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内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的媒介;职能——五个,其中基本职能二个;纸币——纸币及通货膨胀。理解这一知识要以相应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演绎等思维活动,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才能完成。如此抽象、复杂而又深奥的道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是没有的,会给高一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在政治课中,衡量知识理解的主要标志,一是语言文字表述,二是具体运用。学生通过听课、记笔记、自主学习接收知识信息,并不意味着理解了知识,能用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表述知识,并能利用概念、原理去解决具体问题,才是真正理解了知识。
  3、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通过问答、解题、操作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由知转化为用,这是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也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获得的知识对课题的条件、要求、问题等进行解读、联想,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活动,从中找出知识所反映的本质特征,将具体事物归到一定的知识类别中去,提出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知识的运用,使知识得以巩固,技能得到训练,认知结构得以完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逐步提高。同时,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受到知识技能的不足,因而产生探求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愿望。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05:29
  • 【点击频次】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