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其转化策略

 

【作者】 杨 勇 车海晶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其转化策略


吉林省集安市大路学校杨 勇
吉林省集安市凉水朝鲜族乡学校 车海晶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公共基础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学困生依然存在。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小学学困生的转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对于小学阶段,面对越来越难的知识点,有的学生难免不适应学习深度的增加,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对学习厌烦的情况,因而就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这也是现阶段的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当下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他们的形成不仅仅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大环境的作用,更有是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一)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学习深度在相关方面受到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由于农村经济困难,迫于生计,许多学生家长多忙于务农或长期在外地打工,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农村大多数孩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对他们疼爱有余、严厉不足,一些学习自觉性、自制力差的孩子就会由拖拉作业到不做作业,很快沦为学困生。非留守儿童的,由于父母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不但没有办法指导孩子的学习,他们还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全部推给学校、推给老师,自己则置身事外,放任孩子的缺点和过错。由于他们缺少合理的教育方法,导致家庭教育缺失,进而影响学校的学习教育得不到延续,学生在家学习得不到应有的监督和指导,课后的学习也得不到辅导,他们自然会偷懒,马虎应付,甚至不按时完成作业。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得不到巩固和内化,在之后的学习中自然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厌学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学困生自然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面对现在的社会,一些家长缺乏对孩子基本的责任感,尤其是农村家长,总有一部分家庭出现不和睦现象,甚至离异。家
  庭环境的不和睦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甚至造成创伤,导致心理失衡,成绩下降。进而使孩子产生厌学与生活,缺乏学习的安全感,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失去信心。再者,部分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对于孩子的学习更多地只是责备,认为学习只是孩子个人的事情,对孩子的期望高,又不能给予过多的辅导,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产生一种巨大的压力。
  (二)学校环境影响
  1.师资力量。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两极化,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农村优秀教师不愿意留守乡村,师范院校优秀学生不愿意到乡村任教,乡村教师队伍的年龄老化、知识退化、方法陈旧等现象比较普遍,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自国家实施“特岗教师”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以来,虽有新鲜血液注入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提高了乡村教师的师资力量,但是这些新教师又缺少教学经验,教学的实效性不高。
  2.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节奏过快、教学方法不当。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进程快要求高, 致使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还有些老师思想陈旧, 采用“ 满堂灌” 等不良教学方法, 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模仿、抄写, 忽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教学中未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较少。学生被动灌输的现象偏多,结果重现多,过程重现少,造成学生知识遗忘快、知识保持时间短。
  3.教师教育与教学制度方面的因素。如今农村的小学教育还是在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普及上没有紧跟教育的发展,总有一部分地区的教学没有结合教育的相关制度实行,还是有不同程度的传统教育观念,一切教学以升学考试为指标,仅以考试分数论教学的成败,加之在社会上只用分数、升学率评价教学质量的压力下,有的教师认为对能力差的学生花再大的气力也是白费,因此放弃了对他们的工作,造成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再者,部分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普遍不强,对学生缺少关爱和尊重。面对学困生,有不少教师抱怨、训斥,也有些教师采用粗暴的方法体罚学生。他们实际上都是恨铁不成钢,但这种不良心态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4.同伴群体的影响。学困生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同伴群体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困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在学习上没有优秀的同伴作学习的榜样,受周围不良学生的影响。抑或是,学习上优秀的学生群体,在学习上孤立他们,冷落他们,不把他们当做集体的一员,而认为他们拖了班集体、小组的后腿。同伴群体消极的态度都会深深地伤害到学困生,严重地挫伤学困生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处于内疚的状态。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泛滥之势,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是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不读书一样可以挣大钱过上好日子, 即使是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当前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都易使学生萌发读书无用的思想。譬如笔者所任教的乡镇,家家都种植人参,且多户参户的资产以百万计,甚至千万计。学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努力学习的意志,他们则认为学习不好可以回家种参,甚至干脆做一个啃老族。再者,农村在农闲时多会选择赌博打牌,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齐全致使部分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中不能自拔。
  (四)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 对学习没兴趣,学习意志薄弱。这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内在因素。具体体现为: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自觉性差、好玩、管不住自己、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做事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没有一颗面对困难的心。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也是碍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和要求。他们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抄袭作业,应付老师,更有甚者根本就不写作业,从没想过提高自己。有些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材难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他们不是知难而进而是不思进取, 甚至“破罐子破摔”。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在经历一次次失败后,内心备受打击,从此进入恶性循环的境地,精神也便一蹶不振,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即使是学习也不会跟上。他们学习不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是目标过大,总是急功近利,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达不到自己目标,也就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3.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自学能力较差,从不主动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他们只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不能举一反三,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学习灵活性不够, 方法死板,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和总结归类。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自然低下,学习效率低。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思考问题表面化,反应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自然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而且他们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
  二、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学困生同样具有自尊心、同样渴望进步。他们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了成绩差。作为教师,应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困生,对他们的问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逐个解决。
  (一) 家校相通,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孩子提供更有利的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做到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时转化的不仅是一个学困生,更是挽救了一个家庭。作为教师当勤于家访,相互沟通,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善于观察他们的上课表现及在校作业等情况,争取家长配合纠正学困生的不良行为。对于个别不懂的家庭教育的家长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让家长时时注意教育学生的态度,注重时效,不要过严,也不可过宽,但要时时督促、掌控。老师对待家长要注意两条:一是不要告状,或者少告状。二要多出主意。知识上的问题,必要时要开展学生与家长同时学习的方式,一是方便家长家中辅导,二是对学生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另外,家长也应该多和学生谈心,如让他明白教育对自己以后发展的重要性、多加鼓励,而不是灌输一些不学习还有其他出路的思想。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009年以来国家的“特岗教师”计划已为农村学校提供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但是城乡地域差异和生活条件大批年轻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任教,不仅仅是年经教师,甚至是老教师也抱怨城乡教师待遇的不公,这迫切需要给予乡村教师特殊的政策支持。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城乡教育发展的需求,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加大农村教师的考评奖励机制,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加强年轻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年轻教师的责任感。
  (三)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每个学生都需要关心和鼓励,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学习成绩差,有自卑心理,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表情呆滞,不爱发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一味的批评、责怪,会导致学困生自尊受到严重打击,从而无心参与任何学习活动,这样不但起到教育的作用,还会起到反作用,导致破罐子破摔。为此,这就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学优生老师都喜欢,心中不可避免的偏袒他们,这也是人之常情。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并不好,甚至出现厌恶的情况,这并不利于学困生的成长。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偏爱,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应尽量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对他们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通过这种赏识教育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因而就会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要想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就会爱上老师所教的课。因此,教师一定要一视同仁,教师对于学困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此来激励学困生学习。
  (四)降低要求,跳一跳,摘桃子
  学困生基础差,完成相同的作业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教师应该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评价等。教学目标制定也要分层,要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降低要求,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有助于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形成一种“成功-喜悦-努力-再成功”的良性循环。
  (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困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学困生本身没有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一般不愿动脑筋,一切等着老师“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要从学法指导入手,让他们学会预习、学会上课、学会整理知识、学会做作业,知道只有认真学习教材的每一环节,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其思维活动便能更加持久,更加深入。
  学困生转化问题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困生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升高不断增加,有效转化学困生已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转化农村 “ 学困生” , 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与培养中生优生同样重要, 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重视对“ 学困生” 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 学困生”掉队就更有现实意义。学困生的形成并非一天两天而就,学困生的转化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久的坚持。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06:40
  • 【点击频次】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