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 吴国明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议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贵州省都匀市第八中学 吴国明


  【摘 要】 创新教育培养的是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是强而有力的培养阵地。因此,本文结合对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认识与现状分析,探索在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 思想品德活动课;培养;创新精神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要“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十八大报告又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时代的需要。
  一、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认识与现状
  (一)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认识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是立足于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标准,将思想?品德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1]因此,新课标倡导:活动类课程的目标应以获得体验为宗旨;课程的内容要以形成体验为主导;课程的实施则应以体验引导结果,运用活动教学法,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它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把严肃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轻松活泼的活动之中。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的需要,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和设计具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活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情感得到升华,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技能得到培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2]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活动中构建知识、感悟人生、明白道理、树立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二)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现状分析
  活动课走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倍受许多思想品德教师青睐,不少教师通过学习、借鉴、实践,不断创新活动课形式,力求通过活动课教学,突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探究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然而我们在总结经验,反思过程时依然发现:
  1.教师理念、观念守旧,跟不上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步伐。如今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学深入开展,然而特别是农村许多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多大转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开?展活动课教学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因而对活动课开展得很少甚至不开展,随意性很大。更有的教师对活动越俎代庖,从活动的计划、安排、设计甚至活动的结果,都是教师事先安排设计好的,学生只是按照教师安排好的位置、角色,在活动中表演一番,像是在串角色、走过场。这样的活动课就像是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是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表演,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的教师认为活动课就是体育课或自由活动课,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学生无法把握活动课的上课要领,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开展活动。这样的活动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低的,活动课成了放羊式的休闲课、游玩课。
  2.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目标不明确,落实不到位。
  一节成功的思想品德活动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全面考虑,不可有所偏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致使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开展活动、氛围热闹活跃就是新理念、主旋律,误以为沉思中的“静”就是沉寂、冷场,而忘记了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目的不是活动,而是通过活动去感知、体验,进行分析思考,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于是经常出现一些为了活动而活动的课堂教学设计。这样一来,课堂活动就会流于形式,活动主题不明确,活动目标不具体。
  3.思想品德活动课没有“群众基础”,不能全面、实质性开展。研究其原因:一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思想品德课堂在落后地区依然存在成分较重的应试教育,面对升学压力,大多数学生认为活动这种形式与考试没有多大的关系,参与活动会浪费他们的学习时间,所以不愿意参加到活动中去。二是教师本身没有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进行思维训练。也就造成了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任务的现象,学生于是无心参与到活动中来。这就造成开展一个活动,愿意积极参与配合的仅仅是学生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相对固定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并不高。
  4.思想品德活动课学习过程理性缺失。很多老师只关注活动的外显状态,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中的思维成分。在活动进行中,由于受预设内容和环节的限制,节奏过于紧凑,学生时常处于完成任务的状态中,很少有时间揣摩活动的价值。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在形式上是活动的主体,但实质上却被动地为活动所牵制?。
  5.活动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运用和验证知识。有很多人觉得常规教学的目的是理解知识、运用方法、验证观点,而活动课的开展就是为了论证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和验证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其实活动课具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目的:它不仅仅对知识点进行运用和验证,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还会学到一种新的知识,体验一种新的情感,并且感受到与合作者的合作关系,收获一个新的学习作品。
  二、在思想品德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综合以上现实情况,围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结合时代特点,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做新型教师,理念与观念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然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育本身的创新,其中教育工作者是具有创新精神至为关键。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强调,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铁还需本身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精神。为此:
  1.要树立全新的教师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一些有的探索,但是,从整体上说,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令人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思想品德活动的现实要求。
  2.要树立全新教学观,明确“教授”与“学习”的关系。
  新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3]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同时,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必须具备批判意识,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学不再重教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它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思想品德活动课师生交流的重要前提。
  3.要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移的客观存在。这意味着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强加,不但加不进去,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4.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拓展学生思考思维。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识的发生与发展,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文化,反思、批判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进行交往的桥梁。[4]
  事实上,创新可能就是我们边的某个冒失的孩子一个不同凡响的声音;某个顽皮的学生在作业本上的一幅漫画;某个沉默寡言的学生一次特殊的提问。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
  (二)培养问题意识,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思维总是和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而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解决问题。[5]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就是问题意识。通俗地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品质。
  问题的产生有类别的不同与层次之分:一是直现型问题。即把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者不是问题的发现者。它是我们课书面作业、检查测试惯用的方式,但它让学生解决现成的问题。对创造性思维所提供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二是隐现型问题不是他人提供的,要靠自己去揭示。这类问题往往不是存在于认知对象的浅表层,不是局限于对问题表象的再认识,而是链接着问题的本质,链接着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联系。它更能引人思考,给人启迪。三是创造型问题。即问题要借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品质和大胆的设计想象,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未知世界。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未来将成为创造型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我们教育者有责任给予学生这样的眼界和高度。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初中学生具备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特点。初中思想品德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的学科。[6]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创设问题,以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教师进一步的启发和诱导,经过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就能达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以至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三)立足课堂目标,创新性开展活动课。
  在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创新性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要穿插提问、讨论、模拟、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动口、动手、动脑。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1.开放性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精神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观,把学生看作与教师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其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所以,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1)重视对学生的感情投入。课堂上,教师态度要和蔼,不能以命令式的口气和“严师”的面孔出现,拒学生于千里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如在讲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案例,自编自演小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踊跃参加,表演的淋漓尽致。课下,尽量多和学生接触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信?。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的三课课文学习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从案例的选择、到了解诉讼过程,再到辩护词的撰写,最后的法庭审理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去做。积极大胆地鼓励他们,并带领他们一起观看真实的法庭审理过程的视频,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他们懂得了法庭的威严和法律的尊严,从而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且也很容易地学会了课本上介绍的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基本知识。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
  ?“创新型学习”主导课堂,破除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新的教学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讨知识,交流体验和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
  (1)创办时政专栏板报、手抄报等,进行新闻播报、讨论和点评时政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包含着丰富的新知识、新信息,贴近学生的实际,可以充实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材的滞后性,使课堂教学显现出鲜明的时代活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收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热点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概括和整理。也可以大家讨论,对一些重要内容畅所欲言进行点评。然后把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展示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方式,使学生学会用掌握的事实说明问题,并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可以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有机结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切人点,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引向社会实践,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视野、开拓思维和发挥潜能的目的。
  (3)通过查阅式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据、图文和事例来分析和说明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书目,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报刊、资料。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人文素质,加深文化底蕴,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4)参观访问。
  参观各类教育基地、访问先进模范人物等也都是活动课可以采用?的较好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加以选择。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模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就可以得以充分的挖掘和展示。
  三、结束语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要想让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深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依据学科特点,结合时代特点,融合教师、学生特点,找出活动课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6]人民教育出版社网.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 http://www.pep.com.cn/peixun/xkpx/sxpd/kbjd/,2012-2-7.
  [2]王越.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4月,第72-73页.
  [3]、[4]张希明.新课程理念教学方略(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5]文永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194-195页.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10:06
  • 【点击频次】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