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作者】 李小纯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陕西省周至县二曲中学 李小纯    


  【摘 要】 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可见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提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思的问题,笔者总结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抛砖引玉期望更多人关注课外阅读。
  一、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阅读兴趣最重要。首先,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表现自己,让学生喜欢自己。老师能说会道,课堂中善于运用成语、诗句、格言来启发、熏陶学生,学生会认为他们的老师是最有学问的。作为教师用自己的口才和学识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对读书产生强烈的愿望,由羡慕、崇拜发展到爱读书、自觉积累。
  其次,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得多了自然就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以课内阅读中所学到的方法作为课外阅读的“奠基”和“引领”,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把阅读范围延伸向课外。推荐的读物可以是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形式上可以是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阅读指导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己读书”。
  第三、开展活动激发读书兴趣。
  让学生参与阅读过程,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并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语文能力,思维上得到启发,思想上受到感染与熏陶,情感上引起共鸣。?开展有关读书的各种活动,提倡读书交流,鼓励学生根据所阅读的书的主要内容后说感想、谈体会、议写法、抒己见、析内容、评人物等等。注重读书汇报,读书汇报以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为主,指导学生阅读为辅,形式不拘一格,达到目的即可。如:举办讲演会,开展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成语连赛,古诗文背诵比赛,读书笔记展览,读物插图设计赛或手抄报竞赛,书面作业练习等。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教师适时表扬,学生通过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阅读兴趣。活动分为定期和不定期,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
  二、创设课外阅读条件,教会学生读书,学会欣赏
  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一)、缺少课外阅读环境和条件。首先,农村文化氛围淡薄,几乎没有书店、阅览室。人们只重视经济的发展,加之文化知识水平低,没有阅读习惯。其次,家长不重视,认为是闲书。第三、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人们也没经济能力去购买书籍。最后,学生自身因素,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二)、学校重视语文成绩,教师注重答题技巧,而易忽视课外阅读。作为学校,教学质量是其生命线,语文教学抓的就是成绩。名著阅读只是一个小阅读,教师普遍认为在中考试卷上只占2分的这道题不值得去浪费时间。在学校的这种指挥棒下,语文教学便忽视课外阅读,只抓课内阅读。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在全校开展“读好书,好读书”活动,鼓励建立班级图书角,激励学生广泛阅读。帮助学生制定阅读目标、阅读形式、阅读书目。根据名著导读课型与同组老师同课异构,撰写相应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研究。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根据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曾国藩也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这就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课余时间利用班级图书角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自由阅读,开辟自由读书时间,利用评价手段,鼓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多实践学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喜悦。阅读课上播放精心选择的名著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让学生把明著内容改变成故事讲给同学听,选读故事进行角色表演亲自体验,提高探究能力。利用班会举办演讲会;开展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成语连赛、古诗文背诵比赛的活动;读书笔记展览;读物插图设计赛、手抄报竞赛;书面作业练习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日积月累,就没有学生的语文功底,就没有丰厚的语文素养。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我们课外阅读指导不是单纯的指导,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达到阅读指导的目的。
  三、有的放矢,逐步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有良好习惯的人做事情往往会事半功倍,终身受益;而有不良习惯的人做事往往则是事倍功半,不见成效。学生在长期地自主课外阅读中逐步形成一种自觉地独立的阅读习惯,这种独立阅读使得他们在今后学习中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良好习惯和能力是学生发展地基本条件,能为他们地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地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让他们知道如何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健康的课外读物,让他们明白健康的课外读物有利于陶冶高尚的情操,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有助于自己健康的成长。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引导了学生的读书方向,并且读有所思。
  同时,借助班级微信朋友圈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家长的鼓励监督作用,利用课余、双休日让家长监督完成一些阅读任务,做到离开学校不停止学习。并向家长建议多读书,多参加读书活动,给孩子带好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配合,阅读兴趣很浓,在老师的引导下做摘抄,交流读书心得,展示读书笔记。
  再次,针对各阶段的学生制定相应地阅读指导措施。七年级新生刚入校,为了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语文老师自编校本教材《弟子规》,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利用两周时间背诵《弟子规》的主要内容,老师讲解,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阅读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组织八年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经典诵读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教材,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利用课堂的时间向学生反复推荐一些好书,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有选择性的阅读,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对美文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由于中考在即,时间太紧,每天只能利用早操时间对课外古诗文进行10分钟的背诵,老师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对知识进行积累。对于刚加入的必考名著鉴于时间关系,就抽取时间让学生观看改编过的电影,交流小说情节和主要的人物形象。经过几个月的指导和训练,学生提高了阅读兴趣,拓宽了知识面,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坚持,当然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七、八年级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刚开始阅读热情很高,后来有点淡化,慢慢学会了偷懒。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首先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讲活,让学生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老师在课内讲到名著、名作时,有意识辐射相关作品的精彩片段,把文章适合学生口味之点讲出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抓住社会、生活的热点,引向对时文的学习。同时在上阅读课时提前安排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进行了解,上课时进行pk,再进一步对大致内容进行叙述,看谁对名著上的故事情节记得多,对名著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说的更完整,上课让小组合作、交流,评出优胜小组,并给与加分鼓励,让学生在挑战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对于部分优秀生,还可以让他们对名著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来达到预期目的。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任务重压力大,特别是第二学期以来,学生的心思都在中考上,对课外阅读一是不重视,二是没时间,三是家长的反对。这是九年级语文老师面临的难题,课题组成员和九年级语文组老师商讨,在进行板块复习时,留足时间让学生再次走进名著,但不是精读,而是讲故事梗概、讲主要人物,说自己的收获,做相关的习题,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通过阅读自我提高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改革日益被重视的今天,课外阅读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提高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这一范畴。知识的快速积累与替代更新,需要具备将资料进行收集、整合、应用并加以创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就应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我们调动一切力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时间的保证,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渐养成!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学习语法与训练语感》,语文学习,1985(1)
  [2]叶圣陶,《略谈学生读书,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蒋绍愚,《读什么和怎样读,语文建设[J]》,2002年

  • 【发布时间】2016/12/27 17:00:05
  • 【点击频次】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