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课改新尝试
小学语文课课改新尝试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三滩镇学田村小学 秦华凤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动力,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事物,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力,他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
【关键词】 时代要求;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语文:人类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使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实际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创新呢?我在课堂创新方面探索了一些 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的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互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的教。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更好,让大家听得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读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会有区别,甚至意见截然相左。推而广之,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的主人公形象在学生,甚至师生心目中都各呈异彩,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因此,读同一篇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可以几种解释并存;对于同一篇文章的分段,可以几种分法都对;概括同一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可采用多种语言形式。没有个性的阅读,是没有创造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读死书”。在课堂上,老师不应拘泥于各式各样的模式,尽量避免提出所谓标准答案,唯一答案而对学生各式各样的答案予以否定,而应听取学生不同的见解。问题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分解了。固定化的思维被打破,这就是可喜的变化。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
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应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的潜在因素,找准教材和教学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应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这是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自己的笔端:“扉门门外鸟齐鸣,蜂蝶共舞百花醒。小树枝叶墙外来,夕阳西下未离开。”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一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我们认为,这些诗作就是学生的创新,这是与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创新设计密不可分的。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的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的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大胆的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而学生的学习要自读,也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曾也做过尝试。如:教《安塞腰鼓》时,抓住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这堂课的组织形式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有所得。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场面等,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例如在教《最后的姿势》这样的课文时,老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们是谭千秋老师,你们会怎么做?结果同学起嘴八舌,争辩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对于所有不同意见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合理的给予表扬。
教学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活动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么想到的?”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的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自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会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总之,实现创新教育发展是摆在当代学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它所依赖的条件和构成因素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们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其带有根本性的特征和条件,方能使创新得以持续发展,才能使小学教育改革工作有效地实施,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们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 【发布时间】2017/2/11 19:59:26
- 【点击频次】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