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物理课堂中的“延迟判断”教学
物理课堂中的“延迟判断”教学
江苏省靖江市高级中学 顾荣清
【摘 要】 本文简单阐释了何谓“延迟判断”,并针对目前课堂中的“灌输”教学方式.从新课的引入、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探索和推导、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和及时反馈五个方面深入说明如何在物理课堂中应用“延迟判断”教学策略。
【关键词】 延时判断;教学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反观我们的物理教学。往往忽视认知的发生过程.不适当地扩大认识的整理阶段,即以最短的时间授完新课,把概念和规律灌给学生,然后挤出大量时间以题海战术进行解题训练。这种以“提前判断”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下弊端:
(1)忽视新课的引入过程,减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缺少帮助学生辨认各种物理现象的相似性和同一性的情景,减低学生的感知力和概括力。
(3)忽视结论的探索和推导过程,减低学生的理解力。
(4)忽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过程,用知识掩盖科学方法论,减低学生的科学推理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认知的学习理论,亦须有认知的教学原则”,这些教学原则:应着重学习过程,而非着重学习效果。让学生对物理结论的判断产生必须经历的认知过程,这正是“延迟判断”的深刻含义。
二、怎样实行以“延迟判断”为特征的课堂教学
1、 重视新课的引入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动机是面向一定目标的行为趋势。激发动机,不论是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还是为适应某些社会需要而学习.都能推动学生形成概念、判断结论、解决问题,这正是迁移所依赖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功的导入能使主体的活动有明确的指向,能激发主体的参与意识。所以,教学中应重视新课的引入过程。物理教学中通常使用的导入方法有:复习旧知识导人新课:举出生活实例或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导入新课;通过演示、实验、录像等手段导人新课:介绍传说故事或新闻资料导入新课。
如在机械能和能源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相关相关的事例: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操作方便、功能强大的现代化机械设备不断涌现,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利、高效。但各种机器的运传,都是通过能量转化来实现的,它们都要消耗能源;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能源是有限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要攻打伊拉克?是什么原因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物理与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密不可分。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教师应不断的收集并整理这方面的素材,在教学时派上用场。长此以往,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存在于生活、生关中,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曲线运动时,可用红色粉笔分别做竖直下抛和平抛的小实验,作为楔子导入新课。当学生们发现一个作直线运动而另一个作曲线运动时,就会提问:“粉笔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轨迹呢”?这样就自然地导入了曲线运动的讲解;在讲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重力有无关系时,可让学生用相同的两张纸做实验(一张揉成团)。当实验的结果与学生的前认知产生矛盾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物理中的小实验,容易做,成功率高,且许多教学内容都有多个小实验可做,教师可以选用那些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极便于导入新课的小实验。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引入新课的艺术手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之点是教育者在引入新课时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且能较快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2、 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概括力。
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在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要用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要运用物理方法,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把新事物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联系起来,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认识和理解新事物;还往往要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表达概念。形成初步概念以后。还要从与其他概念的比较、分析中,从新旧概念的联系中,从与学习有关的物理规律中,从反复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或解答问题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引导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发展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过程和途径。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向心力不是一种性质力,是有其他力提供的。列出以下几种实例:
通过几个实例的分析,学生能自己归纳出向心力可以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提供,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向心力是效果力,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建构起自己对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3 、重视结论的探索和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对物理结论的理解和概括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从口头上教给学生并让他们死记结论,并不能使学生认知结构有效地同化,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相关的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供学生探索,让学生明确结论的推导过程。如动能定理的教学,很多教师往往直接写出定理,说明各个字母的物理意义,就开始做习题巩固了。看起来效率很高,但实际上学生只会死记公式,碰到一些综合性强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了。这样的内容,不妨按照教材的安排,先在几个简单的情景中寻找到规律。然后视学生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推导,再得出定理。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定理的灵活应用。
4 、重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逻辑思维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会起到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很多应用等效替代法、逆向思维法、理想化思维方法、对称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猜想推理法、假设法等思维方法的生动例子。下面笔者就用等效法进行举例说明。
等效替代法是把复杂的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理想化的简单过程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用等效的方法处理复杂的物理问题.从而学会一种科学方法,能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技能的迁移,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物体仅在重力场中的运动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运动,但是对处在匀强电场中的宏观物体而言,它的周围不仅有重力场,还有匀强电场,同时研究这两种场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问题就会变得复杂一些。此时,若能将重力场与电场合二为一,用一个全新的“复合场”(可形象称之为“等效重力场”)来代替,不仅能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同时也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利用等效转化思想可将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变换为简单的熟悉问题,以便突出主要因素,抓住它的本质,找出其中规律。深入理解和体会这种思想,并将其推广应用到其它物理学领域,可以为自己的学习、研究带来极大的方便。
5 、重视及时反馈,把学生认知中的错觉消灭在概念形成的初期。
及时反馈是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思维灵活性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堂中的反馈,作业反馈,单元测验反馈实现及时反馈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反馈—— 纠正,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一步一清,不放过一个知识点。
如在学习了离心运动后,课堂中及时提问学生,坐在魔盘中的人会向边缘滑去?为什么?一学生说:“因为受到向外的离心力所以向边缘滑去”。教师不马上进行纠正,而是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后,根据情况引导得出,做离心运动原因是提供的向心力小于物体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自然界不存在“离心力”。真正的原因是人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
在教学中坚持“延迟判断”,学生必然会逐渐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得到较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9
- 【发布时间】2017/2/11 20:13:36
- 【点击频次】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