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 郑 荣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航天学校 郑 荣


  【摘 要】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提高有效性,可以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欲望;再者提供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会做数学;然后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会学数学;最后组建学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使学生会交流数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一想三会”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很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而关于什么是有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究其根本,是要求教师应当遵循教学本身存在的客观规律,投入最少的时间与人力物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其中包括切实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健康全面发展。而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是课堂,课堂的关键在于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学生想学数学、会做数学、会学数学、会交流数学,即“一想三会”,学习不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课堂充满生气,氛围融洽,方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想学数学”
  陶行知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数学产生于生活,数学的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当我们导入新知识时,我们把新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实例设计引入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感悟数学就在身边,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勾起学生想学数学的欲望,进而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数学,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
  如上《勾股定理》时教师讲一则小故事:在我国商代,有位名叫商高的学者。有一天,周公想测试商高的智力,他就对商高说:“商高,如果把一根7厘米的直尺弯成直角,使一直角边长为3厘米,一直角边长为4厘米,则连接两端的长应是多少厘米呢?”商高很快就回答是5厘米。此时老师问学生,商高是怎样算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呢?学生会觉得很好奇,他们很想知道商高的计算方法,接着老师可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商高的计算方法。此故事中,直尺、直角、直角边等元素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数字3和4也很小,学生易接受,故事简短又吸引人,很好地调动就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气氛就浓厚起来了,上课也就特别认真了。
  又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可以设计如下具体事例:假如你是汽车司机,已知汽车从刹车到停车所滑行的距离与时速的平方及汽车总重量成正比,设某辆汽车不装货物以时速50千米行驶,从刹车到停车走了25米,如果这辆汽车装着等于车重的货物行使时,发现前面20米处有一小孩摔倒在地上,问汽车最大限制时速为多少,才会不发生事故?(假设汽车司机发现小孩到刹车需经过1秒钟)这样的内容使同学们既感受到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重要性,又联系了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兴趣与积极性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
  二、根据教材实际,提供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 “会做数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做”即是实践,是活动。
  数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在初中阶段,教材也不乏实验操作验证的知识内容。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在每章节的后面就安排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数学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或生成新知识,或感悟新知识,学生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另外动手操作也符合初中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同时规避了教师的一言堂,课堂的沉闷,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真真正正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
  例如,当我们学完几何图形初步,对长方体及它的表面积做充分的探究以后,就可以搞一个数学小课题: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为了便于开展此小课题,可以让学生课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方法、材料、活动步骤和学生分组分工等。在教学中,可以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设计、制作,不可制定统一的标准。当所有的制作完成后,要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也让他人有评价的机会。活动总结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这个活动中的作用,引导他们发现更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甲乙解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会学数学”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很多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延伸和深化发展,新知识和旧知识紧密相连而层次又有所提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类比比较中找到新旧知识的异同,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完成新知识的迁移生成。学生不仅收获了新知识,有了知识的提高,关键是还收获了数学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才是学习数学的根本所在。有了思想方法,学生就会学数学。
  例如,在教学“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我们就应该有下面的引导:
  引导1:之前我们学习过哪种方程组?
  引导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思想是什么?
  引导3:二元一次方程组都有那些解法?
  引导4:我们能不能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方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刚拿到一道三元一次方程组题目时,部分同学看后存疑表示不会做。但经过教师上面的一系列引导,学生各个心中有数,跃跃欲试。在这里,数学思想之消元是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共同思想,加减消元与代入消元是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共同具体方法。
  四、支持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会交流数学”
  在教学时,教师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问题时,总有部分学生情不自禁的低下了头害怕教师说出他(她)的名字。究其原因,或是学生心中根本没有解法觉得美面子,或是学生有一点想法但不完全怕答错觉得出丑,或是学生有完整的想法而且想法也正确但怕自己紧张表达不清而遭到同学笑话。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也是学生“会交流数学”的具体途径。学习小组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间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会毫无顾忌。经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学生自己从没有想法到有一点想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有一点想法到有完整的想法,想法得到了补充,可能还有不同的想法;从表达不清完整的想法到流畅有调理表达正确的想法。学生恐惧回答问题的心里得到了打消,回答问题的思绪得到了理清,学生的自信心也有了。在讨论中,教师不仅要聆听学生的发言,有意发现和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给予适当的肯定鼓励和欣赏,还要教育学生彼此间互相尊重,尊重他人的想法,尊重他人的发言,不要耻笑和羞辱观点错漏的同学。同时要关注是否存在游离的学生,即不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学生。
  学生想学数学、会做数学、会学数学、会交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提高了。学生不再感觉数学难学,不但不感觉难学,而且喜欢上学数学了。
  参考文献:
  [1]李亚: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动力[J]. 《教育》,2015(1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 【发布时间】2017/2/11 20:16:26
  • 【点击频次】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