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径口镇中心小学 彭珍媛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是一门创新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新火花。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氛围,诱发创造个性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当今教育提倡的新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挖掘教育因素,充分解放学生,促进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新性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用适当的创新性教学形式、创新性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最简单的方法是多读、多看、多写,要学生能够多读、多看、多写,就要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让自己能够自主地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够自主地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方向上前进。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帮助学生树立为国家、为人民造福的远大而高尚的志向。这样,创新能力才有正确的方向和源泉,才能产生战胜困难的顽强的意志力。
3.完善思维品质,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个体间思维的水平差异。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抓住学生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实行因材施教,逐步完善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作为教师要倡导学生独立见解,激发出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还要教会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善于从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还要重视质疑探究,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感,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课本、敢于怀疑老师、敢于怀疑权威,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更要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做到以上这些还不够,还要多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要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其次,在创新精神上教师要做学生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的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养成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 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同时,也要做到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整合,打破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 【发布时间】2017/2/11 20:16:40
- 【点击频次】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