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广西陆川县温泉镇中心学校 杨雄宇
【摘 要】 教学的重点不但将知识教给学生,而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品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学生探究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句品尝中培养学生的深刻性,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
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反映灵敏,解题的方法独特,推理准确。但也有的学生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犹豫不决,这就是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性的表现。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差异,因材施教,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在创新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向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转变。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说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课文中创新着力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请看下面《丰碑》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课文为什么把军需处长比喻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生1:这是因为一个僵冻的军需处长,依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大雪不停下,大雪把这个军需处长的全身全部覆盖了,越下越大,成了一座小雪山,人们把她比喻一座晶莹的丰碑。
生2:军需处长冻死了,他的精神感动了老天爷,因此,雪越下越大,好像流下眼泪,为了使后来人纪念他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用雪把他埋葬(覆盖),成一座晶莹的丰碑。
生3:军需处长这种先人后己的献身精神成为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什么叫丰碑?
生1:原意是指高大的石碑,用来比喻伟大的功绩?
生2:课文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军需处长。
师:看来同学们很认真读书,是不是所有死去的人都可以为他建一座丰碑?
生:不是,只有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才配有一座丰碑。
师:你们能说一说吗?
生1:广州黄花岗起义的七十二烈士,一座几十米高的纪念碑矗立在广州烈士凌园里。
生2:东莞抗日第七纵队烈士纪念碑,就矗立在东莞公园,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生3:我们原石龙中学莫公校长,利用学校作掩护,坚持地下工作,最后英勇献身,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中山公园立下一座10米高的石碑。
师:很好,你们能说一说具体的人吗?
生1:李时珍、华佗、爱因斯坦
生2:还有国家、为人民作出牺牲的董荐瑞、黄继光、雷锋等,他们区这种精神永远是我人们心中的一座石碑。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军需处长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所震撼,如果我们现在为他立一座石碑,你应该怎样写碑文?
生1:长征时期,部队冒着风雪交加,在翻越云中山途中,军需处长把棉衣分给了战士,自己却冻死在途中,他为了革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了纪念他,特立此文,以资纪念。
生2:军需处长你的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生3:军需处长永垂不朽!
上面的教学过程,教师抓住为什么军需处长比喻为一座晶莹的丰碑?作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促使学生去读课文,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不仅是一座高大的石碑,而且认识到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大风雪中前进,最后冻死在冰天雪地中,他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立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这种教学方法,教师由过去把课文知识教给学生转变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的解读,思维与文本激烈碰撞,情感的火花灿然绽放。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后,教师抓住军需处长这一个高尚品质有机迁移,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丰碑的含义,让学生举例看见过的丰碑吗?学生很快说出自己所见过的“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这样,由课本引申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思维,但是还不够,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例哪些人才有资格配丰碑,学生举例古代郑成功、华佗、屈原,还列举现代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这个“丰碑”这词,不同的人会引起遐想,它纵横古今,穿越历史,它本身就是一个有明显的厚重感。为了提升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深度和力度,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写碑文,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表达对军需处长赞美和热爱之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置身于课文之中的教育,让他们感到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领略到为了报效祖国那种震撼山岳、在钦佩和可歌可泣这中,产生一种崇高的爱国之情。
二、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学生过去学习一篇课文,都是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去学习,学起来很难学,学得很辛苦,学得很枯燥。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教师规定的学法,让学生在自主中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运用最好的方法去学习课文,提高学习效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指导者和组织者,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发掘题目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
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问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比较好?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抓课文的重点词美丽和富饶去学习,因为课文先是介绍西沙群岛的美丽,再介绍西沙群岛的富饶。”有的学生说:“我通过朗读的方式,重点抓住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几个地点进行学习。”有的学生说:“我通过搜集资料,借助媒体进行学习。”有的学生说:“我用概括各自然段落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当学生都提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后,我没有否定他们的学习方法,而是鼓励他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课文。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当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体会的时,有些学生说:“我学得很轻松,学得很愉快,一下子就把课文内容掌握了”。
三、在语句品尝中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深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说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品尝课文中的语句实际是对优美语句进行推敲理解,从中体会到语句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到语句包蕴的美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少讲,让更多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品尝语句,理解到语句中所表达的自然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在品尝中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例如教四年级下册《望洞庭》这首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诗句的品尝中体会到美,教师在教这首诗时,先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让学生从看、听中看到望洞庭美景。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后,抓住诗中的词句进行品尝,并展开想象,从中体会到自然美,如“湖光秋月两相和”。引导学生抓住“湖光”和“秋月”去理解,“湖光”就是湖面的光泽,“秋月”就是秋天的月亮,光泽是那样皎洁,两者相衬在一起,就显得那么的协调和谐,给人一种湖光与月亮的自然美。这种自然美,吸引无数的游客观赏,也表达游客和作者对洞庭湖这种湖光和秋月和谐美的赞叹。为了进一步去描写洞庭湖的美,把洞庭湖的美更加显现出来,于是作者再描写“潭面无风镜未磨”把洞庭湖的湖面比作一个没有被磨过的镜子,蒙蒙胧胧,若隐若现,这充分显示出洞庭湖的美,使学生感受到洞庭湖的美犹如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沁人心脾。“遥望洞庭湖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从另一个角度看洞庭湖的山和水,看到这些山围绕水,水围绕山,山水相连,树木映衬,把湖水比作白银,湖面犹如盘子,盘子装着一棵青螺,使人一看更加美丽。总之,通过品尝诗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不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赞赏,而且使人荡胸洗肺,陶冶性情。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因素,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落实到教学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邓东东 《加强美育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8期
[2]王仁文 《强化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语文研究》 2008年11期
[3]李天丛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研究》 2007年第6期
- 【发布时间】2017/2/11 20:27:30
- 【点击频次】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