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

 

【作者】 曹爱华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先锋小学 曹爱华


  素质教育日益取代应试教育,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着课堂。在这种教育形势下,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争取新的成功。根据几年的教育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走下三尺讲台
  三尺讲台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是教师教学的神圣之地。我们在这块神圣之地上辛勤耕耘,传道、授业、解惑,安于清贫,无怨无悔。我认为三尺讲台的狭小范围束缚了教师,而且也拉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从神圣之地走下来,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矫正了学生在课堂的不良行为,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我们强调学生应该有学习的自觉性,但毕竟不能保证全部,站在讲台上,对于溜号的学生教师鞭长莫及。对于数学教学,特别是画图的内容,这本是学生的一大难点,虽然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绘图过程,但还是有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不知道如何动手,当我们走下去,观察到学生碰到难点,适时当面指导,对于学生那是莫大的帮助。例如:我在上圆的认识《画圆》,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如何画圆,学生操作时,由于圆规夹角的螺丝比较松,两个脚不能固定,于是圆总是画不好,特别是画固定半径的圆,我走下讲台,发现了这个问题,重新强调这一点,指导学生如果固定圆规的两个脚的宽度,学生都能画出满意的圆了,觉得特别高兴。走下讲台,对于大部分学生是亲近、是鼓励,对于少数则是鞭策,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举足之间观念大转变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分组教学
  教育是无差别的,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得到提高。这是现如今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的最大差别。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集体教育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差异性。老师都偏爱优秀的学生,因此对于成绩差的学生称为差等生。仿佛这类学生一无是处、百无一用。这种教育观念使我们失去了教育的主体,仿佛教育只是为少数人服务。新的教学理念首先要纠正教育工作者的这种既定观念,转变对于学生的认识。我们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把以前的差生称为后进生,只是这个称谓的改变就是在教师的意识中把这类学生由歧视变为尊重,还给学生起码是尊严。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不同差异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作业,不同的要求。例如:我接了一个基础差的班级,普遍后进生没有学习兴趣,特别是分数应用题,总分不清标准量,因为基础差,讲的内容听不懂,于是我把后进生留下来,给他们讲基础题,给予不同的练习,8比5多几分之几?5比8少几分之几?8是5的几分之几?5是8的几分之几?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学会了找标准量,再提升练习的层次,学生兴趣很高。还一个劲的说,老师,下次还上这样的课。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教育的途径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教学是一门艺术,也需要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学手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
  我在教学实际中十分注意使课堂气氛紧张活泼。尤其是在章节复习时,更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本章节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掌握。
  当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情景的设置适当与否、课堂气氛的驾御能力等方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并且要作好应对特殊情况的准备。总之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关注被遗忘的角落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触,我们绝大部分精力都在加紧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的管理,有一部分群体却被我们遗忘了他们是___中等生。
  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难于改变的固有特点对于优秀的学生十分偏爱。可是你是否想过,优秀的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纪律自然容易保持,对于他们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过多的关爱对于他们而言已经习以为常,所起的作用已经十分有限,双差生尤其纪律差的学生也耗费了教师大量的心血,作用固然是有的,但我认为从总体上来说是得不偿失。
  中等生作为班级的主体,他们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他们几乎成为被我们遗忘的群体,这对于一个班级的整体而言,忽略他们是班主任的失策。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既满足有失落,非常需要教师的鼓励与鞭策。能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一个班级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即使拨转爱的方向,使优等生发挥学习尖兵的作用、使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被调动,促进优等生的发展,拉动后进生的进步、转化稳定后进生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关爱的阳光,使班级整体得到协调发展。

  • 【发布时间】2017/3/21 16:36:58
  • 【点击频次】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