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边远山区留守儿童感恩行为习惯的点滴体会
课题编号:ktlx2015c095)
培养边远山区留守儿童感恩行为习惯的点滴体会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黄有霞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边远山区的大部分成年人走出山寨,进城务工,把子女留在山区上学,由老人或者亲戚监督管教,这部分孩子就成了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身上普遍存在自私专横、冷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的特点,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在找准孩子不良行为成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内外兼治,及时给孩子们补上感恩教育课,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 边远山区;留守儿童;感恩;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边远山区的大部分成年人走出山寨,进城务工,把子女留在山区上学,由老人或者亲戚监督管教,这部分孩子就成了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者主要是老人,他们年老体衰、思想意识有限,对留守儿童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日渐凸显,特别在感恩意识上尤显欠缺。作为一名山区教师,要在找准孩子不良行为成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内外兼治,及时给孩子们补上感恩教育课,笔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过几年不断摸索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以下便是笔者的点滴体会:
一、了解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状况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调查了解,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教育上就出现了某些空白。一方面是父母爱子心切,偶尔回来一次总想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主要是物质方面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却视而不见或不忍心责备;另一方面是一是隔代亲,老人带孩子会出现无意识过度溺爱的特点,从而导致孩子既软弱又自私专横。二者均无视对孩子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均有迟到、打架、偷盗、不爱学习等问题的存在,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长辈往往措手无策,只好听之任之,自我安慰:认为“树大自然直”。造成一些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较为严重,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等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冷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笔者认为这些不良习性的表露源于孩子不懂感恩,没有感恩意识。
二、感恩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留守儿童感恩的道德意识,进而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心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1.家校联系,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
我们常说:儿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担当起相应的责任,才能让儿童健康成长,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也不例外。
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可见,孩子若能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一生受益无穷。而在培养孩子良好的感恩行为习惯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言教不如身教。因此,班主任要采取家校携手共进措施,备有家校联系记录本,填写家校联系的时间,内容及成效。如学年初制定感恩行为活动计划,这计划一式三份,即家长,留守儿童、教师各执一份。要求父母以身作则,信守承诺,按计划进行,父母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计划。例如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回家陪父母、孩子一天,或者一起吃一两餐饭,饭桌上给老人盛饭、夹菜;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逢年过节、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等等。用父母对长辈的关爱言行,来潜移默化感染孩子,使之深深地刻印在孩子的心里,从而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以致转化为行动。
在学校里,班主任同样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琐事,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情怀,如在三八节、母亲节来临之前,布置学生回家做特别的家庭作业,如:帮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洗脚、捶背,给长辈一个吻,送给父母一句贴心话,或者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还可以提醒学生在教师节时,送给任课老师一句祝福语,得到同学帮助时记得说声“谢谢”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理念。这样日积月累,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一些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就消失了,如本班的留守儿童风亚兵,二年级接班时发现他性格蛮横,学习成绩差,还爱贪小便宜,经常偷同学带来的东西吃,或者偷拿同学的文具用。后来打听到他父亲外出打工,但吃喝嫖赌,从不顾家,一年到头有时都没有回家一次,母亲因此在他4岁时改嫁到广东了,他依靠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过日子。我了解情况后,运用家校联系的方法,主动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制定适合其家庭的转变计划,父母按计划约定与孩子电话交流,或者回家陪护。加上本人经常找他谈话,故意让他做一些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他,关心他,有时还到他家里去和他的爷爷奶奶交流,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如过节时给他们加点菜,年前给他添些衣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感动了风亚兵同学,他会在下课时帮我收拾讲台上的东西,并主动拿回到我办公室;见我上课累了,下课时会给我递一把椅子,倒上一杯水;有时还会在家里带些红薯、芋头之类的东西到学校给我或者与同学分着吃……,性格慢慢变和善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一次,到他家里时,他奶奶很高兴的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我的亚兵懂事多了,不但爱上了学习,还会帮忙做家务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校携手共进的感恩教育路上,的确收获不少。因此作为教师,要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长此以往,在耳濡目染下,是人便会内化于人格之中,好习惯由此形成。
2.读感恩文章,培养感恩情怀。
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书可以为我们注入丰富的营养,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让留守儿童有目的地阅读感恩教育的相关书籍,既增加见闻又提升修养。对于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他们缺乏读课外书的意识和情怀,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孩子由于家庭困难无法购买课外书,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事;另一个原因是家长或者监护人没有意识要培养孩子的读课外书习惯。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是先给孩子备些感恩书籍:一方面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另一方面是教师自筹、自购,为他们提供感恩书籍阅读资源。在读书的安排上是分年级分阶段进行,形成有序教育,安排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感恩教育的国学内容:《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中华成语千句文》;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名人感恩故事、并搜集的学生身边的感恩故事,培养感恩情怀。如读“一饭千金”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难能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3.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渗透感恩思想。
针对大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太强,自私自利,根本不识恩、不知恩,也不会感恩和报恩,更不愿施恩的特点。在学校里多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可以渗透感恩思想。定期开展读书心得汇报活动,利用每周的班队会时间安排一两个学生将讲“感恩”故事节目,如读了《三字经》,让学生讲“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黄香9岁孝敬自己的父亲。冬天为父亲暖被子,夏天为父亲扇枕头。使学生懂得要向黄香学习,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展“夸夸我自己”感恩主题班会,让学生夸自己做得好的事情与同学共勉,如留守儿童邓雪梅说:“以前,我总觉得做饭、洗衣服等家务事是大人做的事情,读了“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后,我周末都会在家里做打扫卫生、洗衣服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奶奶微笑的表情,我也很高兴。”也可以利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推荐自己阅读的感恩小故事或者感恩作文。这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为学生提供积累写作素材打下基础,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既教会学生心存感激,又让孩子们在感恩的集体中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这样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总之,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行为习惯不在以一朝一夕,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家校联手,精心培育,用我们真情、爱心去浇灌每一位留守儿童,使他们能养成良好的感恩行为习惯,他们会受益终生。
- 【发布时间】2017/3/21 17:03:01
- 【点击频次】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