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招点点让小学语文课“新”光闪闪

 

【作者】 韦 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招点点让小学语文课“新”光闪闪


贵州省兴义市威舍镇中心小学 韦 英


  【摘 要】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的舞台,要真真让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一、多方式训练朗读:指挥式导读,擂台式赛读,推荐式朗读;二、多形式听写词语:解释词义、缩句练习、讲明用法并用,做到听想说写结合;三、多角度鼓励学生:以激励性、导向性、多元性、赏识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四、“读说式”回答问题:读想画说归并,做到“说——读——论”三结合;五“回家式”问题释疑:落实谁提出的问题,最后还交给谁回答,做到“物归原主”。
  【关键词】 语文课堂;和谐有效;新举措

  课堂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自觉活跃的状态,使学生与教师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交往中达到一种和谐共振。[1]所以说,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的舞台,要真真让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笔者通过以下新方法,促使语文课激情飞扬,效果不错。
  一、多方式训练朗读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情体验中,领悟语文的韵味,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精神情操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升华。语文课堂中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外,我采用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颖的朗读方法。
  教师先范读,然后让学生仿读。在学生仿读时,教师挥动手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教师的手势,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动态描写处教者手势高扬跌宕,静态描写处手势平柔缓慢,学生则随着教师变化的手势或急促高低,或轻缓道出。范读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闻其声,而且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会使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
  二、多形式听写词语
  听写词语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让听写词语焕发出新的活力,由单一封闭的训练向多元开放的练习转变。[2]在听写词语前先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还不是很会的词语在心里或者用手在桌面上赶快练写会。这样学生的记忆是高效率的。然后多形式听写,不直接读出词语,而是通过解释词义、缩句练习、讲明用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边听、边想、边写、边说,如:在听写“积雪飞扬”这个词语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的:“房屋上,相树上到处都是积雪,风一吹,都纷纷扬扬地飞起来了”请同学们缩在一个四字词。在这一新的听写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得仔细听,一方面得认真想,另一方面还得认真写。这样的练习,学生必须经过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才能得出学习结果。在听写过程中,学生动耳,动脑,动手,动口,锻炼听辩能力,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注意力合理分配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听说读写思的综合性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三、多角度鼓励学生
  为适应时代创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把知识转化为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的多角度鼓励。[3]没有心理的安全、自由,就谈不上创造。老师就应以他高超的表扬激励艺术,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放飞童心、张扬个性、潜心创造插上腾飞的翅膀。课堂内师生始终涌动着创造的激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成出很多亮点,课堂教学鲜活高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评价都应有激励性、导向性、多元性的,使每个孩子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感。例如上课伊始,老师就可以激励学生大胆发言:
  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多角度地鼓励学生,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成艺术。当一个老师的学、识、情、才等齐备之时,才是教学艺术臻于成熟之日。”
  四、“读说式”回答问题
  “自读自悟、读后质疑”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根据学生每读完文章都有一种“有话要说”的欲望和冲动,在学生读课文前,老师都会提出一个看似简单但却较难的要求: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读完了要有话想说。在说的时候,要一边说,一边把自己所勾画引用的句子很好的读出来,又说,又读,还要加上自己的讨论。做到“说——读——论”三结合。如在教《草原》一课时,一个同学的“读说式”的回答:在这一节我勾了(读)“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我勾的句子说明了蒙古族人民非常热情好客。这样“读说式”回答问题,即培养了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好,就要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工夫。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回家式”问题释疑
  研究表明,由教师提问变学生提问更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老师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引导,能使学生有目的、较集中地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比赛看谁提出的问题质量最高。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中心、写法、结构方面提出问题。有选择地要求学生把共性的主要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谁提出的问题,最后还交给谁回答,做到“物归原主”。把问题最终落实到原来提问的学生,老师可把它称为“问题回家”。或者在讲解了有关的课文内容后直接由提问的学生回答;或者在解决了问题之后反问学生,都是在讲到与问题相应的课文时,随机而又“有预谋”地把问题“还”给学生,使每个问题都有始有终有着落,直到学生弄懂为止。这不仅是一种形式、一个过程,而是教学注重教学反馈、注重每个学生有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所采取的措施。“问题回家”促进学生更用心地听讲,由“让我读”变成了“我要读”,而且“我要读好”。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表达的积极性,也培育了学生自信的品质。
  “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要我们善于做课堂上的有心的引路人,语文课就会在笑声中活起来。

  • 【发布时间】2017/3/21 17:13:36
  • 【点击频次】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