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探析
关于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探析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十一中学 方爱技
【摘 要】 中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校园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校园暴力发生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对策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发展,暴力这个问题,成为了社会备受瞩目的社会性问题。尤其在中学生群体中,校园暴力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学生的代名词。见诸于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校园暴力事件冲击着我们的眼球。那些实施暴力的中学生们,他们施暴的手段也越来越恶劣。他们的施暴行为,给那些被施暴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是精神的冲击。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半成熟、半儿童特点十分明显,可塑性大而不稳定,常被人喻为多事之秋,心理学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如果被成功的塑造,他们是社会有用之才。如果放任自流,也许便是社会的害群之马。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
有关暴力的定义学术界始终没有达成一致,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对自我、他人、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有意地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体力或武力、其结果是造成,或很可能造成伤害、死亡、心理创伤、畸形或剥夺。”关于校园暴力,美国学者格林?迈克尔认为,校园暴力包括在学校或学校活动中发生的具有挑衅性质和暴力性质的现象以及来自医源性政策和实践的制度性暴力,前者通常被称为人际暴力或直接暴力,后者则被称为制度暴力或间接暴力。另有学者认为,学校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暴力虐待行为,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间的、形式有集体和个体之分。
二、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性因素
中学校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他是多方面问题的综合。既有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和中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不科学,家庭氛围不正常,家长行为不端正,家庭周边环境不健康,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影响是逐渐渗透和根深蒂固的。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中应有的关爱,父母往往会忽视对其子女的心理、生理、或者学习上的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漠不关心。当校园暴力或其他违法事件发生了,这些父母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然而,中学生正处于“第二反抗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他们对父母的管教极为反感。他们不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对父母的说教又显得那么不耐烦。同时,他们又处于社会化的初始阶段,他门对权威或父母的反抗往往使他们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遭受挫折。这些挫折增加了他们暴力行为的可能性。他们会把矛头指向比他们弱小的群体,进而发泄自己的不快。另外,有些家庭极端溺爱或者放纵孩子,孩子在他们的庇护伞下生长。他们通常为孩子摆平一些他们自认为的一些困难。当孩子以施暴者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可能没有及时的制止,这将会更加纵容孩子成为施暴者。此外,家长的暴力行为,也是中学施爆的重要原因,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孩子天生就是一个模仿者。家长的不良行为很可能就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暴力行为。
(二)学校教育不当
学校是学生进行专门学习的场所。与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相比,学校教育更有目的性,带有明显的半强制性。学校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德、智、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但中国中学教育出现了很多易见的弊端。首先,中国中国教育现状是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方法大量存在,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中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迷茫区,对自己定位不清,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路标,学校教育就是是一个重要的路标,中学生活单调而单纯,学校对于他们来说是进入社会的一个台阶。当学校没有在道德和法制方面做好铺垫时,他们很容易迷路,迷失自己,随波逐流,踏空台阶,让更多的暴力思想趁虚而入,以致容易造成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师资力量缺乏,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面。数量上,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人数超出了三十人的标准,这样一个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很难掌握到每位学生的情况。在升学压力的驱使下,教师更多关注的的是能考出好成绩的学生,被忽视的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潜在的后进生。这些潜在的后进生们,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往往会以一种仇视的心理去藐视他们老师,和班级纪律,与他们所谓志同道合的朋友打破学校常规,满足他们的英雄情结。质量上,教育的真义在于通过教育者的合理引导,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然而,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必要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他们常常采取教育暴力压服孩子。对孩子进行躯体暴力和言语暴力,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变相的把孩子驱离学校。
(三)中学生个人的原因
中学时期正处于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期间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和充满矛盾的。这个时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典型特征是,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生理发展。生理的发展让中学生的内心充满成熟感,一举一动明显有着模仿大人的成分,但是在心理上却还童心未泯,遇事无所适从,考虑事情感性大于理性。在心理上,他们自我意识的增长,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处于自我中心的态势,遇到困难不向父母求助,而是转向自己的同伴,同时,他们又非常重视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角色和权威,往往义气行事。在行为上,校园暴力主要以躯体暴力,言语暴力为主。那些暴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两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群体现象。有些人是事件的发起者,而更多人是事件的从众者。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层出不穷,更新换代迅速,人们的生活步调随之加快。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学生的生活中,网络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加入了低头一组,除了上课,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网络。网络是一个乌龙混杂的虚拟世界,一方面,它扩充了青少年认识外面世界的渠道。另一方面,它给了暴力、色情、网络游戏等这些不良信息可趁之机。暴力、色情等充斥着青少年的眼球,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尤其是网络游戏,在网络游戏里,青少年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在网络世界里简单粗暴的行为很容易出现在社会中。在一个超过对200项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的研究分析中,研究者发现青少年暴露在充斥着暴力的媒体之下,会引起其攻击行为周期的缩短。另一个更新的研究发现,较少看电视或其他暴力媒体的青少年,其侵略行为较少。
三、建立预防干预机制,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许多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不和谐、自信心和自尊心低、家庭不完整等都与校园暴力存在高相关。因此,除了要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外,还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预防机制,避免暴力发生。
(一)增强父母责任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健康顾问,而且还是孩子的精神导师。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父母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在教育孩子时应讲究方法,尤其在道德方面的教育,要以身作则,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控制孩子,将自己不成熟的思想强加给孩子。民主的家庭教育是较好的教育方法。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遵循从低到高的原则,只有低一层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上升为高层的需要。因此,家不仅仅是孩子的港湾而已,它的温馨更需要相互的尊敬和爱的填补。父母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更多爱的包容,注意耐心引导孩子,不是惟命是从,不是专横暴力。当然,由于父母接受的教育不同,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差异。因此,需要教育机构大力的扶持。比如,定期在社区为家长进行讲座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或让家长进行交流,传授经验,取长补短。让家长知道,养育孩子并不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
(二)更新学校教育理念,加大学校防治力度
人类教育的初始化状态是一种“在生活中”的教育,教育与生活基本上是合一的,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教育,教育与生活相得益彰、融洽共处。然而,现在的教育是缺乏生活气息的,完全是应试教育,与生活割裂开来。不是因材施教,而是流水线般教育。这样的教育,显然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特点,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到了中学时期,升学压力加大,学业负担重,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或沉迷于网络而逃避现实。因此,学校应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兴趣。另外,还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定期与学生交流,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预防。定期与家长沟通,开办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孩子近期状态,配合学校教育。最后,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定期宣传法制思想,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三)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社会防御机制
良好的社会环境必定是一个干净、健康的环境。当然也是全社会共同维护的环境。首先,杜绝暴力文化。“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对影片,电视剧等音像制品实行分级管理,避免青少年直接接触凶杀等暴力片。再次,净化网络环境。网络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一大毒瘤,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在这一点上,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加大对游戏的审查力度,杜绝黄色、暴力游戏,多部门合力监管游戏流通渠道,还给公民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最后,本人认为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走向基层,定期向中学生传授预防犯罪的措施,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同时讲授法律常识,让学生知法、懂法、用法。中学时期正处于“初出茅庐不怕虎”的时期,他们不是不怕法律,而是不懂法律,不知道行为后果的严重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讲解应该比教师在讲台上的讲授更有威慑力。
四、结语
总之,校园暴力的发生并非偶然因素促成的,它是多方面的综合。因此,要防范和控制校园暴力,必须要从各方面综合治理,让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各因素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Michael B?Greene,“Reducing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in Schools,”Trauma, Violence& Abuse ,V o l 6, No 3, 2005.
[2]张旺.美国校园暴力: 现状、成因及措施[J].青年研究,2002(11).
[3]理查德·谢弗,刘鹤群,房智慧(译).社会学与生活[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刘良华.教育、语言与生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01).
[5]刘冬梅,马兵.聚焦校园暴力[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01).
- 【发布时间】2017/3/21 20:12:37
- 【点击频次】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