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的重新定位

 

【作者】 毕仁康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的重新定位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一中学 毕仁康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以一本教材,一个目标,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和传统的生硬呆板的教学,不管学习主体以及各学校不同的需求和特点,更不管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不同,来衡量具有千差万别的学生,于是,教师围绕着这统一的标准教授语文,学生围绕这统一的标准学习语文。教学活动本身该具有的创造性没有了。这样,封闭的语文课程销蚀了老师的开拓意识,泯灭了老师的创新智慧,也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抑止了学生的发展,使语文教学同丰富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时代的需要,远离了生活的需要。
  新课程的颁布实施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的一次重大的冲击,是教育界对现代国际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的兼收并蓄,也是新形势下中华民族教育要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改进,明确规定,主动、探究、合作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这样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的合作进行学习,而教师只能是学生高效益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和终身发展的激励者,同时也是教师自己成为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实现传统角色的自我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组织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享有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其间要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施教导向,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要有序地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张弛自如,要科学的、灵活的组织好学生学习,在愉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角色。
  二、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授业者转变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为传授知识的尊者,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苛求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往往对课本定论奉若神明,只需听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了。虽讲求学以致用,但常常陷于僵化被动的学习。长此以往,难免扼杀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去拓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共同探求,并适时地给予知识点拨和学法指导,获得最恰切的答案。
  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绝不能一味地“填鸭式”式的灌输,“标签式”的讲解。要善于发现和归结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过程。要在知识探讨中发掘出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辨识能力的陶冶。循循善诱,激发他们丰厚的探究潜能,耐心引导,点燃他们内在的精神之火。
  三、语文教师应由课程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完成指令性任务来教学的,教学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惟知倾向,免不了一味的灌输,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致使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作为一个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及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教师要将学生视作有待点燃的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关注个体的完善发展。培养学生三大能力,实质上就是促进其智力要素和情意要素的交融生成,使个体生命的情感、品德、意志和语文水平得到同步提升,并获得以理想和意志为动力、以自主和探究为特征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还要保护并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尊重个人见解,鼓励质疑批判,为学生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其创造潜能,实现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四、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僵化执行者成为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在传统的指令性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必修课程,统一的教学材料、刻板的实施机制,导致语文教师僵化为毫无创意的课程计划的消极执行者。现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满足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能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教师既要关注必修课的基础性和均衡性,也要适应选修课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并使课程实施充满生机与活力。
  就必修课程而言,教师要对承载课程基础内容的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减。取舍、增删与否,均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相宜的安排,特别要珍视学生所独具的课程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新的课程标准决定了教师新的角色转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授者的圣坛上走入师生平等的学习行列中,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如何适应角色的变换,如何克服由于角色变换导致的不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论怎样也无法绕开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我们要迎难而上,要用当今语文教育的新成果,用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去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 【发布时间】2022/7/20 10:03:15
  • 【点击频次】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