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

 

【作者】 严艳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十一中学 严艳飞


  【摘 要】 近年来,国际国内校园暴力事件的层出不穷,引发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极大关注。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已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发出了不少呼吁,但是校园暴力仍是屡屡发生。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对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它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根据理论界对校园暴力成因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当代社会中出现校园暴力行为的因素,从校园、家庭、社会方面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校园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

  一、国际国内的校园暴力现象掠影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校园暴力事件在当前是层出不穷。在日本,1984年和1985年16位小学生集体自杀,涉嫌受到校园暴力伤害。2007年美国某学校一学生持枪射击,致使33人死亡;1995年1月四川成都一名初中学生由于受到他人欺侮而自杀;四川奉节县一名学生在教室引爆炸药。当场炸死三人,伤四十人。2006年9月份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40多名学生在校内群殴,导致其中一名学生被乱棍打死。广东汕头一中学发生3名女生毒打一名女生并脱去其衣服;北京海淀艺校学生在课堂上辱骂老师;南京师范大学一名女研究生被杀死在实验室里;东莞某中学三名女生在教学楼内欺负、殴打一名女生,数十名同学围观起哄;不少学生还用手机拍下整个过程。2006年6月,珠海某学校几名女生在宿舍围攻一名女生,几名施暴者轮流不停打另一名女生耳光,被打者一动不动任其打骂。打人过程被同伴用手机拍下视频传到网上。2007年3月,东莞一所中学几名男生在教学楼走廊打一名男生,男生被打倒后,多名男生上前脚踢,周围几十名同学围观,有围观学生将打人过程拍下来传到网上;2003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一案……
  校园暴力是由个体或群体实施的一种侵犯性行为,是一种基于恶意、任性或是故意的有目的行为,目的是让受害者产生心理上的恐惧、痛苦或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其次,它是一种基于个体或是群体在体能、心理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力量不平衡所导致的权力滥用现象,其典型结果往往表现为对受害者实施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和压迫行为。
  国内外教育界和学术界已有人认为下列因素是构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学生与父母的消极和冷漠的关系、学生家庭中亲情的缺失、社会上暴力行为对校园学生的示范和影响、各种歧视等。例如,有一篇文章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原因又有社会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的集合,包括校园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校园因素
  1、制度及校园文化因素
  目前,国内学校的体制仍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教学,学生则只有无条件的接受。这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明显分界线的等级和权威制度,当学生不服从或没有兴趣时,有些教师还会借助暴力来迫使学生服从。一些国外学者的论述表明:学校通常是一种以绝对服从为特征的权威型结构明显的组织,其所使用的具体教育方法如谴责、惩戒和训诫等经常是建立在应用攻击、权力和控制等手段的基础上的;有一个现象,一些学生在做教学游戏时,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学生不听从老师的指挥。而自己则从不考虑学生的建议。这体现了校园是服从为主的机构,学生们已从心理上产生了这种认同,那就是“无条件服从权力”。同样,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及学生干部的作用,也体现了权力的分配,形成了学校等级式的和竞争性的权力氛围也在事实上为暴力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学校法制道德教育滞后和渎职行为激发了学生的暴力倾向。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而做出许多暴力行为的事情。同时由于学校在对学生管理上的疏漏,不管学校采取何种手段强化管理,校园暴力总有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仍不能杜绝暴力现象的发生。例如,某寄宿中学的所谓老大,利用晚上老师巡逻以后的时间,强制学生为其洗脚、按摩,学生慑于雄威敢怒不敢言,学校对于没闹出大事来的此类事件充耳不闻,学校的这种渎职行为就助长了暴力行为的气焰。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能够认识到暴力行为的严重性并表明其制止暴力行为的决心和意志,且不使用暴力教学和不对暴力行为有暧昧的态度,就能营造良好的“无暴力校园文化”从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很多的研究已经证明:具有暴力文化的校园比没有暴力文化的校园发生暴力行为的概率高得多。实际上一个治理有方的学校、一个拥有健康校园文化的学校发生学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对我们的教育有很高的要求,及时的制止暴力行为和正确的思想引导是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
  2、应试教育造成的教学盲区及团体动力等因素
  学业竞争的压力与校园学生之间发生暴力侵害行为是紧密相关的。重升学率、重就业率的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难以跟上时代的要求。从小学到中学,似乎只是为了升学,为了考上大学,而到了大学,就得为毕业后找工作而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也是考什么学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对于道德及心理教育则显得无关紧要。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综合素质、人生价值观等方面都是学习的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法制教育更是落后,我们看到的许多案例都是,在施害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后,才知道自己犯了罪。他们在一开始的暴力行为中只是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刺激的“游戏”而已,而这些比较刺激的“游戏”的产生就是他们对压力的一种不正确的宣泄。教育的盲区使得很多青少年在暴力犯罪上越走越远。
  另外一个事实是,青少年学生对影视中的帮派组织等团体的行为觉很“酷”,极容易对影视中黑社会进行模仿,在校园中拉帮结派、斗殴打群架,致使暴力活动规模化、组织化。我们所发觉的校园暴力行为中,有大部分是属于团体行为,东莞某中学三名女生在教学楼内欺负、殴打一名女生,数十名同学围观起哄,使打人者以为打的好,有面子。国内外的调查研究显示,各国所发生的校园暴力中集体实施的侵害行为要比个体实施的行为多1-4倍以上。据1997年某国调查研究证明:有80%的校园暴力侵害行为是团体实施的;而另一个国家的调查显示:该国有60-65%的校园暴力行为是团体暴力伤害行为。这些数据说明群殴(团体暴力)行为是校园暴力的另一重要特征。
  三、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长久的课堂,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艾里克森等从发展心理学上就阐述了,人格心理的形成关建还是在大约12岁到20岁之间。而弗洛伊德更是认为,成年人的人格实际上是在生命的第五年就已形成。而在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决定了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大的榜样。依照社会学习理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学习、模仿是很有关系的,特别是模仿的影响在攻击行为的迅速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易产生攻击行为。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家庭的教化功能对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决定性的。统计分析,校园暴力倾向严重的学生都在家庭受到各种形式的强制管理。家庭破碎、父母离异、父母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造成他们嫌贫心理和仇富心态,又加上家长对于电视上、网上许多包括暴力在内的影片和信息对孩子不加以控制与约束,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日积月累,耳闻目染,使得幼小心灵充斥着暴力思想和暴力行为。到了中学阶段,自觉四肢威武有力,满脑子闪现的皆是打架、斗殴、强者为尊,攻击性人格就在家庭中逐渐养成。一旦个人欲望膨胀,便顺理成章地对他人施暴以求自我心理的平衡。因此,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经济负面效应及不良文化的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受社会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坑蒙拐骗、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的影响,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致使青少年为了攀比,因为贪慕虚荣,盲目的做出许多诸如偷摸拐骗、敲诈、勒索之事。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上流通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心理健康的内容,许多青少年正是由这样的影响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诸多暴力行为。
  五、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1、大力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懂得用法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保持健康的心理,改革目前的教育制度,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当今校园暴力的行为越来越多,性质也越来越恶劣,其根源还在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和法律知识缺乏,不懂得用法律去约束自己。在信息化的今天,中小学生接触信息的多元化,众所周知,当今的网络非常发还,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广而杂,再加上中小学生自身辨识能力差、心理不成熟和易于教化,接触有害的信息资料后,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同时在这些信息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能及时对其进行帮助与引导,及时消除一些消极思想,相信会避免许多犯罪行为的出现。因此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提高学生的自身约束能力和辨识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建所在。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当今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是第一大阻碍,在应试的大前提下,没有人愿意花精力去做这些“无用”的事情。
  2、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行为变化和心理动态,多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以预防和引导为主。
  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则宠之,恨则打之,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3、在社会上为未成年人留一些绿色天地。
  就目前的社会状况来说,网吧和一些吸引未成年人的游艺室,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心理健康的内容,而一些无良的老板对未成年人的进入并不进行任何的限制,许多青少年正是由这样的影响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诸多违法行为,而暴力行为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我们并不能只是一味的禁止未成年人上网。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些适合中学生的绿色网站,开一些适合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就如正规的图书馆一样,能有一个绿色的环境作为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同时我们的学校和家庭也要经常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引导他们正确对社会的阴暗事物。只有各个方面都具备了条件,学生们才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才能身心都健康的成长。

  • 【发布时间】2017/3/21 20:14:20
  • 【点击频次】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