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疆奇台县第二中学 范文山
【摘 要】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运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分层教学是有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把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能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进行区别对待,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教学目标;内容分层;练习与作业
一、设定好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数学课堂“分层次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分层教学目标,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分清学生层次(如A层为优等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困生),做到心中有人,从而因材施教。要以“立足全体,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以数学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精心设计教案,立足教有所别,学有所得,研究“丰收”因素,合理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C层学生达到①——③;B层学生达到①——④;A层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C层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层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A层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依据学生条件有针对性设定教学内容
“分层次教学”的每一堂课,要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恰到好处地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与其密切联系的新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习引入。当新知识引出后,应及时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对目标做适当说明或解释,以引起学生注意。
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各层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尽量使C层学生不作陪客。如在教学高一的“函数概念”过程中,要求学生复习相应的旧知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什么叫函数?映射?
②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③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④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⑤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⑥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然后让C层学生回答①②题,B层学生回答③④题,A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解答,既复习了旧知识,让学生见证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基本上弄懂函数的概念。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所遵循,明确主攻方向,“对号入座”,把主要精力放在适合自己层次的那部分知识的学习上。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内容的设计都要兼顾各层次学生思维能力的现状。
三、课前预习的层次要求
由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目的性、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师应不断学习掌握 “大纲”、“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精神,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果。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尝试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的学生,或作个记号带着问题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仿效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受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来解决问题;A层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主动推导定理、公式,先行独立解答例题和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这样,使课前预习各尽所能,量力而行。
四、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选内容,设置分层练习题,考虑分层指导时间。题目应具有弹性、可攀性,“跳一跳”够得着。通过课堂练习使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思有所进,同步发展。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C层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对B层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让其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A层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其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的层次性,是“分层次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五、分层布置作业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层次布置的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A层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C层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A层学生吃不饱,挫伤积极性。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放矢地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如,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并用;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
在批改作业时,对B、C两层学生的作业要特别仔细些,有时进行面批。对A层学生可同他们探讨较深奥的问题,或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习题集,帮助他们钻“牛角尖”。
六、课外辅导的层次安排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分层次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提优辅差促中”工作。即给没有过关的C层学生补课,给A层学生开设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C层学生“吃得了”,奋发向上,B层“吃得好”,不甘示弱,A层学生“吃得饱”,充分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对差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的补习上,还要注意情感投入,多一份关爱,多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使他们真正感到我“不笨”,我“能行”。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及时观察和了解通过分层教学后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不合理的分层教学要进行调整和改正,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有效的学习。
- 【发布时间】2017/3/21 20:27:04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