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发言能力策略研究

 

【作者】 彭春和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发言能力策略研究


广西陆川县清湖镇塘榄小学 彭春和


  【摘 要】 课堂教学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变一讲到底为一问到底。问题过多,面面俱到,不但烦琐费时,淹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会减少学生课堂阅读、思考和练习的时间,造成虚假的课堂“热闹”气氛。
  【关键词】 课堂;学生;能力;培养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发言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发言能力,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欲望, 激励学生思考和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
  一、课堂发言能力的现状与反思
  “课堂发言能力” 犹如一把双刃剑,不适当的发言能力, 同样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欲望与探究热情。课堂中常见的教师“问一答一一评” 三环节提问方式,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发言能力“量多质差”。笔者观察分析发现, 各年级数学课大多存在类似“是不是” 、“ 对不对” 之类无思考价值的发言能力。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发言能力, 却是漫无目的、主观随意; 有的只是以简单认定之类的思维要求学生, 或不分主次难易, 不管是否有疑, 只是一味地问, 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在发言能力的类型中, 机械地判断是与否的记忆性发言能力与理解性发言能力占了很大的比例, 推理性发言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发言能力显得很不够。整堂课老师问的多而学生答的少, 学生处于较低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牢牢被控制。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课堂: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自己回答; 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担心学生表达不够完整而打断学生的回答, 接着学生的话自己完成回答; 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人了个人的评价。课堂上, 只听见教师的观点, 而没有学生的想法, 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长此以往, 学生怎能学会思考? 当然形成不了问题意识。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 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3. 候答常常被忽视。从教师发言能力到学生回答, 这段“候答” 时间为大多数教师所忽视。主要表现为候答时间过短, 有很多时候是问题一出, 极短时间就拍手叫停, 学生不能真正进人思维状态。应该认识到学生回答间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 过于急促, 会降低发问效果。课堂上没有“想” 的因素的积极参与,“答” 也就肯定是浅表和模糊的。
  4. 听答心不在焉。教师不仅要会问, 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要学会倾听, 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这样, 才有可能及时做出合适的应答, 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 通过多向交互作用, 来推进教学过程。而在教学中, 老师由于或这或那的原因, 常常会“失听” 。倾听学生回答时不够真诚, 从而失去了许多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资源, 问题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5、评答重复拖沓。有很多教师的反馈性即时评价, 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回答问题。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 的问题而不去认真或直观地注意答案的初次出现。重复学生的答案现象也很严重, 说明教师不够信任学生。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 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当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 教师就重复发问, 这会严重地影响学生思考。
  二、改进课堂发言能力的实施策略
  教师的课堂发言能力行为, 是为了有效地实施课堂发言能力。如何让教师的发言能力更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在有限的钓分钟内让学生更充分地开展探究活动,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总是带着间题参与学习活动的,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原动力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能够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激发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问题的设计, 要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的数学间题情境, 具备一定的新颖性、趣味性。问题的本身就成为激发学生主动解题的原动力, 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2. 优化发言能力内容, 增大探究空间
  优化课堂发言能力内容, 至少应当兼顾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言能力内容要有启发性。设计发言能力内容, 要多编拟雄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尽的思考题, 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并能在发言能力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 去遨游探索。【课例】这是六年级的“圆的周长” 一课。课一开始,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小不同的回和相应的材料。这些圆有的用硬纸做的, 有的用软布做的, 有的直接画在纸上而没剪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当老师介绍完了提供的材料后, 提出了“想办法找出这些不同回的周长” 的问题。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导引下, 通过积极合作, 硬纸做的圆用滚动或绕绳的方法侧出; 但软布剪的圆不能这样量, 怎么办? 学生在欲罢不能的情境中, 大脑细胞得以激活, 诱发了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相互启发, 用折益的方法, 先量出圆的李或丰周长, 再推算出整个周长; 面对纸上的圆不易直接测量周长这一问题, 学生有的自然转人探索周长与直径关系的研究上, 整个活动充满着挑战。
  3、把握发言能力时机, 拨动思维之弦
  课堂发言能力中, 什么时候发言能力、什么地方发言能力也很重要, 也就是只有较好地把握提间的时机, 刁能有效地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发出能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具有强烈刺激的信息, 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而且能促动学生定向思考. 促使学生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课堂发言能力就要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 之前, 问在学生“ 似懂而非懂” 之处, 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 之间, 这是一种艺术。

  • 【发布时间】2017/3/21 20:28:24
  • 【点击频次】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