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美术教学中探索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
美术教学中探索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 梁晓明
素质教育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重视人的创造意识的培养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世界观、人才观。为将来社会进步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美育应有的位置
当代美学理论研究表明“任何活动都能带来美的成果”,教学教育活动在其全过程中,处处呈现出具有审美意义的诱人风貌。教师的举止仪表,口才板书,以及课程设计等,都渗透着“美”的因素,构成教学艺术的生动画面。尤其独特之处,就是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呈现着教师和学生之间思维活动的双向交流。教好一堂课,关键所在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和实施的教学手段是否符合科学思维的规律性,能否把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与基本技能融会贯通起来,帮助学生由感性冲动到理性冲动和谐统一发展。所以美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实施美育,进行情感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形成个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以美启真。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激发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教学中在这方面要把握住的特点是:第一是形象性,美的东西离不开外在的感性形象;第二是情感性,教师以自身的完美形象深刻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使学生通过对美的欣赏,受到美的陶冶,从而使学生由理智感上升到美感,达到情感的崇高境界,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是以美储善。就是通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体验到:对自然现象的感知能激起人的“善良的情感”。这说明任何一种审美价值所唤起的无私性,表现出人和社会的交融,因而在最高的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审美价值包含着道德关系,能给人以高尚的影响。并且从个体心理结构方面,使每个人的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信念、理想,构成每个人的动力,转化成道德行为,作为知、意、行的中介成为行动的力量。可见,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学生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三是以美健身。就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愉悦人们的精神,增进身心健康。
从心理学考察,个体的心理结构是由知、情、意组成的。它需要正常的发泄、引导、升华到高尚、纯洁的境地,尤其是通过手工制作、剪纸这些美的形式,可增强大脑机能的生命力。
四是以美促进个性发展。个性是指人格的差异性,指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区别开的独特的整体特征。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全面发展是以个性发展为条件和基础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创造才能。
上述可见,美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就我国当前具有改革发展的趋向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美育的整体性、可能性和必要性。而美术教学正是美育的直接体现。
二、气氛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教学气氛的培养、渲染、烘托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浓烈和谐的教学气氛既可以使师生双方同处在一种精神高度亢奋的状态里面。也可以把二者导入智慧的交流中,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对美的事物向往,正是蕴含在师生双方精神互为集合、对流、暗示、交叉的过程之中。
1、诱导法:气氛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如在五年级课本中有五官的比例这一课,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在画人物脸部时,五官的比例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呢?我设计了一个充满诙谐幽默的教学气氛,我先出了一个题目叫“找找看”,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不同脸部的外型轮廓,然后让全班同学去寻找,有谁的脸和黑板上的脸最吻合,这时,学生把观察化作一种有趣的行为之中,当不同脸型的学生站在黑板前面的时候,学生们发出了一阵阵欢快的笑声,课堂的良好气氛已经形成,然后,我再用布把他们的眼蒙起来,让他们把自已的五官画上去,其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在学生们大笑之余我就指出,人物的五官是有它特定的位置的,是不能乱放的,因此,掌握五官的比例也是画好人物脸部的重要一环,同学们正是在这略带调侃而又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认识到了他们的学习意义和目的性,而教师也收到了预期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2、刺激法: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兴趣首先产生于新奇事物和它独特形式的刺激。这时,沉睡的思维机制将被唤醒和激活,代之而起的是对新事物的探究以力求发现它的奥秘,从而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理。而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以及教学材料的更新和置换,都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二年级的课本中,有一课是小电影的手工制作,如何制造一个犹如电影院的逼真感觉和气氛呢?我就采用了电化教学的形式,改变了作业画在纸上的习惯,而是用玻璃板代替,我请学生来做小导演,自编、自导、自画,并配上说白,在阵阵的音乐声中同学们对自已的作品说得那么有声有色,在这里由于我适当地改变了环境的布置和作业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一种带有新奇感的刺激,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显得活跃中寓竞争、笑声里有思考。
3、渲染法:气氛需要渲染,强调与整个环境相一致的气氛效果,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感官形成一种感染和冲击波,从而激发他的探知欲望,这样才有可能把被动的接受过程转化为主体出于内心的冲动和要求。我在上三年级《盘子设计》一课时,并不是单纯地讲授盘子设计的技能技巧,而是先把收集来的各种盘子布置成一个小型的盘子博览会,让学生们浏览欣赏,当学生们看到盘子中各种精美的图案花边时,不住发出啧啧的叹声,有的围在一起在悄悄议论,发表自已的看法,然后我再讲解中国陶瓷的悠久历史及盘子制作的方法,由于整个环境的渲染已经诱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他们听得是那么地认真,那样地仔细。这使我认识到,通过环境的刻意渲染,学生对艺术品的感受也就是更加深刻,其创造的要求也就显得更加迫切。
4、感受法:对美的事物的领悟和理解,对学生来说,有时仅凭籍视觉的力量还显得远远不够,还需借助于其它辅助器官的帮助,这样就可起到强化感受的效果,而课堂气氛的活跃往往是在这亲身感受中完成的。我在上《篮里水果多》一课时,请每位同学带上一只水果,然后请他们观察水果的形状、色彩,抚摸水果的质感,并请他们亲口尝一尝是什么味道,学生们感到很好玩,很新鲜,因为平时吃水果时并没有留意这些问题,而现在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合,要亲手触摸,亲口尝水果,这种心理变化一定是十分微妙的。这时,我再来请他们画水果,由于他们有了视觉、味觉、触觉等五官感受,画出来的物体别有一番亲切感。同时,正是有了这种超常的吃水果的行为方式使学生沉浸在一种愉快、新奇的气氛中,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运动法:学生们常常是喜动不喜静,因为在运动之中就会表现出他们的活力,使他们的身心感受得到释放,因此,把课堂气氛化静为动,实在是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通常画头饰,画好之后就算了,但我在请同学画完之后,要求他们作律动表演或举行一个化妆舞会,同学们在阵阵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课堂气氛活跃极了,使学生有一种学中有乐,学中有趣的感受。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改革小学美术教学,要使用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辛勤的园丁,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 【发布时间】2017/3/22 9:34:17
- 【点击频次】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