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高年级作文批阅方法

 

【作者】 许东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小学高年级作文批阅方法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太平乡中心小学 许东梅


  习作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是让学生头痛、老师费神的一项教学任务。我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很多老师在收上一份学生的习作之后,不管是错别字还是谋篇布局或者综合效果,都对学生的作文大动干戈,到最后,学生的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老师们自己也改得头昏眼花,精力耗费了不少,可很多学生在拿到这份凝聚着老师“心血”的习作之后,有多少学生会仔细看呢?于是,我们老师为了让学生“进步”,就让学生把老师精心修改的习作再誊抄一遍,誊抄之后,教师们又再次辛苦的批阅一遍,有时,批完全班的习作往往要一个星期或者更长的时间,真是苦不堪言。当然,也有一些老师为了省事儿,只粗略看过一遍文章,就写下“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或反之的话,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首先转变的观念——把“批改”变为“交流”。把作文作为平台和学生平等交流,以平和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鼓励式的评价结果,这是一种人本化的宽松的评价要求,它可以使师生双方从批改的阴影中走出来。我尝试着用以下方法:
  一、自己批改与他人批改相结合
  自己批改是作文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一篇作文写完了,让学生自读作文,边读边修改错字病句,认真思考,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并写在作文本的评价栏中。但长时间下来,我发现学生自评能力还是很弱,大部分学生往往不能发现自己习作中最本质的问题,自己修改完后,离题或偏题的还是很多,甚至于错字、病句都不能找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于是,我决定让学生们相互找找毛病,也学学别人的长处。一开始是同桌、四人小组互批,优点是省时,缺点是时间长了容易思维局限,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而城里的孩子更渴望有新的突破和挑战,这种简单的批改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之后呢,我设计了一个自批与互批相结合的方案:
  我将习作随机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开始互相批阅;(批阅要求:1、速读,看是否离题或偏题;2、画出病句、圈出错字,不修改;3、写出两至三条优点或不足,签名。4、完成一份后或前后交换或随机交换,再次批阅,最初一节课要求看完两至三份习作,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可提至三至四份。
  将习作归还本人,本人根据批改后意见有选择的再次修改。
  我设计这套方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多看别人的习作,取长补短,同时,通过互批互改,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批改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通过写建议,进一步明确习作的要求,也就明白了习作应从什么方面入手,从而会写习作,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二、口头批改与书面批改相结合
  现在教材的习作训练往往放在口语交际之后,或者直接和口语交际融为一体,这也满足了学生先说后写的认知规律,在习作完成后,很多老师也采取让学生朗读习作的方法,学生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可以上台念给大家听,大家评议。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口语得到训练的同时也接收到来自成功的喜悦;缺点:1、得到展示机会的学生不多;2、参与度低,发言的总是几名习作写得好的学生,更多学生只是在听,或者有的根本不听。3、修改习作得不到更有效的训练。该怎样做才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呢?在五年级下学期时,有一次习作要求中有一项要求学生进行速记,也就是在听他人习作时边听边记下关键的的词或短语,我眼前一亮,这能作为一个突破口吗?于是,我又设计了新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我分两步进行: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读自己的作文,评评他人的习作,小组长带领组员选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准备推荐给全班,组员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这篇习作的看法和建议,组长则负责把每个同学的评价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分两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小组朗读本组推荐的习作,组长介绍推荐理由;另一方面,其余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在听的同时进行速记,记下优点和不足,也可以简单的是写得好的一个词或一句话,然后开火车进行评价,不重复。
  在这项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更出人意料的是,学生自评不但基本到位,台下的听众由于有任务,也是听得格外的认真,并纷纷发言,有的根据文中一、两句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有的根据习作内容进行阐述,有的说出了写作方法的优劣,这种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将评价的视角从注重结果转移到了关注习作的生成中来,同时,孩子们还学会了倾听,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而且能敦促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认识、鉴赏能力,作文能力得到发展。
  三、群体批改、家长批改穿插使用
  在作文批改中群体批改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他和前面的评价不同在于,前者注重倾听,后者注重观察。在群体评价时教师将学生的作文用多媒体出示,让全班学生边读边评议,发现问题就马上提出,小作者根据个人的意愿可以谈自己的写作想法,其他同学可以向作者提出问题,也可以谈自己对习作的意见,小作者可以答疑,也可以说说自己对同学提出的意见的想法,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到了中高年级,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作文能力,而有些孩子就是不让家长看自己的作文,有些还因此闹起了矛盾。针对这种情况,请家长参与评价作文是解决矛盾的一个办法。我们也能从家长给学生的评语中受益。家长参与作文评价虽不能从写作技巧上给予学生多大的帮助,但是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打破了校内、校外的界限,使校内外的教育紧密结合并得以延伸。
  其次,当前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主要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评价方式,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判定等级差异,具有选拔和甄别的功能,因此,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我要由选拔式评价变为激励式评价。改变的做法:
  一、即时批改
  学生写完作文后会有一个热场,也就是情感的消退期。而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学生的作文做完就收上来,由老师评改,改完之后再在下一堂课来评价修改。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事实上,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一周后,学生对上次写的作文已经模糊不清了,评价起来自然效果不佳。这样的做法白白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情感资源,所以,要取得好的效果即时评价非常重要。因此,学生的作文一写完就进行评价,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也是最能产生灵感的,许多精彩的语句就在这一瞬间产生了。
  二、修改后再批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评什么,怎么评,改什么,怎么改的方法。
  第一,在作文起步阶段,批改重点是“书写是否正确美观,格式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意思是否连贯等”。随着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渐渐达到“是否有精彩感人的细节描写,是否有特色等”。每次在批改时侧重总结主要优点,找出主要问题,即全班共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再观察、再深入地思考并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二,教师可在学生修改习作后再次进行评价,可用此次成绩作为本次作文的成绩。甚至鼓励学生多次修改后给予多次评价,直至达到学生自己满意的评价为止。这样既突出了作文评价的导向功能,又培养了学生不断改文的好习惯。当然,这种方式费时较长,且不可经常使用,否则学生会产生倦怠感。我常用的做法是,学生完成自评和互评后,我再进行评价,而这时的作文,我已不需要做细致修改,只需根据学生习作特点写出特色评价即可,一到两节课即可完成。
  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老师也从繁琐的作文堆里解放出来。特别是五年级期末语文分层测试中,我班有8名学生的作文获得满分,语文成绩在整个地区名列前茅,各种作文大赛参与人数最多,获奖人数也最多,还有少数学生的作文在作文刊物上发表,这更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作文的质量越来越高,我改作文比以前就轻松多了,没想到一项小小的作文批改的举措,竟有如此大的收益,是我没有料想到的。因此,我要不断的学习、交流、研究,继续走出一条减负背景下的新课改作文评价对策,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我们的课堂充满情趣!

  • 【发布时间】2017/3/22 9:39:30
  • 【点击频次】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