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管见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管见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直属小学 邓国平 赵 欣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一、创设趣味情境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趣味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这样的教学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一年级的“统计”一课,教材安排是让学生统计各种花的数量,再是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我们把这些教学环节编成一个故事:今天大象过生日,小动物们来祝贺,他们给大象送来的礼物是各种颜色的鲜花,大象招待小动物的是各种好吃的水果。通过统计花、吃水果的人数不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还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整节课自始至终学生兴趣浓厚。
二、创设故事情境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老师可以用语言描绘、画面再现、音乐渲染三者有机结合来创设情境。这种方法适合在低年级的学生中使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中三个小猴子吵着要猴爸爸买甘蔗给他们吃:最小的猴子嚷着要的根数多,老大自认为很懂事说:‘我只要一根,但要最长的。’精明的老二说:‘我不要最长的,也不要根数最少的,但根数要比大哥多,比弟弟的长一些。’猴爸爸思考了一下,买来三根同样长的甘蔗,将第一根分了一半给老大,将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给老三,将剩下的一根平均分成4段,给老二2段。三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爸爸对他最好。同学们,猴爸爸分得公平吗?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了新课。数的计算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例如教学三位数不进位加法中,可采用故事情境的创设,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王国来了4位小客人,大家看看它们是谁?(出示挂图)国王给它们一人一个牌子(贴上算式卡片),让它们只能在相同数的花朵上采蜜,可把小蜜蜂难住了。它们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请你们把题解答出来。从而利用学生的同情心和热心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也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充分利用教材,结合主题图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图片演示小鸟从窝里飞出去的情景:每次放飞一只,就问学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把窝里的最后一只小鸟也放飞了,鸟窝没有小鸟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感兴趣的情景,并在情景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创设悬念情境
创造悬念情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认知过程中,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年、月、日》一课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红今年12岁,而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跃跃欲试,产生了急于想了解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产生了一种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期待感,这时我就板书课题:“年、月、日”,并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五、创设和谐情境
教学中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小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教学中,我注意改善教学进程中传统的师生活动方式,尽量不用一般“命令式”、“问答式”语言,而改用对学生充分信任,充满感情的“谈话式”语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当我接过新班时,抓住学生刚升入新年级具有新鲜感的机会,创设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交流感情。先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自我介绍:“从今天起,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将和你们一起讲故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一起漫游数学王国。”然后开始教学新课。这样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平等地环境中学习,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学习就不会感到有压力而产生兴趣,自愿接受我的指导和帮助。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总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生活性与数学性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 【发布时间】2017/3/22 9:44:01
- 【点击频次】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