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改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理念;教学策略;
【正文】引言:新课改的实施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着全面、深刻的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面临改革。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许多学生都感觉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枯燥、乏味,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学习兴趣。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逻辑性较强、知识面较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新课改理念,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呢?
1、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坚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同时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同时不应该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向多元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并不断走向成功。
1.2、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政治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从而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新课改实施后,教师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然后通过引导,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
2、变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言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知识、轻教育,重课堂、轻实践,重群体、轻个体等教学弊端。因此,新课改要求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适应时代发展。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自己则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激发课堂活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提问学生,然后给学生安排任务,让学生通过讨论大胆提出疑问。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2.3、丰富教学手段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内容间的联系,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3、采用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改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还应该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并体验在求知探索中的快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数学策略,如:自主、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主教学、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学生设计、组织教学,然后鼓励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并采用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然后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随之发生变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新课改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勤《让政治课堂在思辨中彰显魅力》,新课程,2009(11).
[2]闫桂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出版,2010。
[3]《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1、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坚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同时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同时不应该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向多元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并不断走向成功。
1.2、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政治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从而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新课改实施后,教师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然后通过引导,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
2、变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言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知识、轻教育,重课堂、轻实践,重群体、轻个体等教学弊端。因此,新课改要求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适应时代发展。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自己则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激发课堂活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提问学生,然后给学生安排任务,让学生通过讨论大胆提出疑问。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2.3、丰富教学手段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内容间的联系,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3、采用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改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还应该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并体验在求知探索中的快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数学策略,如:自主、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主教学、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学生设计、组织教学,然后鼓励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并采用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然后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随之发生变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新课改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勤《让政治课堂在思辨中彰显魅力》,新课程,2009(11).
[2]闫桂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出版,2010。
[3]《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 【发布时间】2017/9/7 9:23:28
- 【点击频次】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