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一次数学教学的活动化尝试

 

【作者】 叶凌杰

【机构】 广西玉林高级中学附属初中

【摘要】 数学活动化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在各地数学教学改革中实施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是因为初中生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水平较弱的特点而开发。笔者在近几年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主动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活动化教学尝试、反思、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觉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更加喜爱数学。本文通过教学案例——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来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相似;三角形;
【正文】数学活动化是近年来新课程中对数学教学提出的一个新型教学方式。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使学生正确认知一些抽象数学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进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提高对认知世界的兴趣。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以案例——《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读者共享。
  一、引入问题,类比猜想
  提出问题:
  (1)相似三角形到底是什么样的三角形?
  (2)还记得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呢?当初是怎么得到这些结论的呢?
  (3)同学们,大家能不能通过类比猜想全等的判定方式,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是由哪些条件构成呢?
  问题提出以后,问题(1)、(2)由学生口答。
  问题(3)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化讨论,然后分组交流,并对学生提出的判断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进行归纳整理,将猜想归纳整理为三类,即只与角有关的猜想、与边有关的猜想、与边和角有关的猜想。考虑到本课是第一课时,因此指出本课只研究与角有关的猜想。
  二、方案准备,验证猜想
  (一)分析学生提出的猜想
  (1)猜想一:一个角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
  (2)猜想二:两个角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
  (3)猜想三:三个角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准备数学活动方案,并验证猜想二“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对于猜想一,请学生讨论、并举反例,容易验证其不成立。
  对于猜想二,组织学生按6人为一个小组,讨论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猜测验证。
  对于猜想三,根据转化化归数学思想,本猜想与猜想二化归为同一个猜想。
  首先,由小组讨论验证猜想二的方案,教师组织各个小组进行交流、比较。
  其次,由小组根据方案操作验证。画出三角形后,学生基本可能按照直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教师要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学生去判定,并请学生测量所画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用科学计算器计算三对对应边的比,进而验证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最后,对各小组的猜想验证的方法进行对比、点评。
  活动化操作说明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探索是初中平面几何初始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类比猜想能力上起着重要的开发作用。众所周知,对平面几何这样的知识点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教学方式,如本课的三角形相似条件,笔者采用的是教师合理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建构、主动活动化的模式,其教学思想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以生为本”是步调一致的,给我们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一股清风。这种活动化数学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关注了活动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活动化”的教育理念正是为了改变过去过于注重形式化知识倾向,关注学生主动建构能力培养和学习能力的获得,也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思考,能主动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结论。
  三、整理归纳,总结结论
  1、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结果演示,指出猜想“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结论的正确性。
  2、结论:两个三角形中,若分别有两个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从两个层次观察、思考:
  在△ABC和△A′B′C′中,若∠B=∠B′,∠C=∠C′满足时,
  (1)改变两个角∠B(或∠B′)和∠C(或∠C′)的大小时,观察第三对角是否相等,三角形的三对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是否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当三角形分别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明确“两个三角形中,若分别有两个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一结论,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数学图形语言来对上述结论进行描述(课堂小结略)。
  活动化说明2:本课的活动化设计较为成功,给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思考平台,在通过本课三个活动设计,充分使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灌输式,真正做到学生积极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三角形相似是如何判别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活动化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师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能指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教,是要让初中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将来遇到的未知问题,“活动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值得大家深思。
  总之,活动化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新模式的一种尝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做数学有时亲身进行体验比动脑来得更为重要。”可见,初中数学适时引入活动化的处理,是有利于形式化的数学在初中生脑海中形成感知的过程。教师若能因势利导、灵活捕捉,就有可能使其成为课堂教学高潮!因此,我们要重视研究、探索初中数学活动化教学,不仅使得学生在学好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方面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在交流能力、合作意识和交际技能等方面也有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刘礼正.浅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J].教学相长,2012,(3).
  [2]焦聪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教育科学,2012,(10).
  [3]颜嘉惠.初中数学新课改下的教学行为初探[J].吉林教育,2010,(12).
  • 【发布时间】2017/9/29 11:26:21
  • 【点击频次】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