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史料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关键词】 史料教学;中国古代史;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
【正文】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2011版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历史证据的意识。”因此,史料的运用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史料对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其特点是当时的情景不可再现。虽然有时有“历史重演”的说法,但重演的“历史”一定和历史本身有很大的出入。近现代史由于有照片、视频保留下来,或者还有历史的见证者健在,就有可能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古代史没有这样的优势,历史研究只能依靠文物古迹和史料去重构历史。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引用一些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以完成对某一历史问题探究,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目前,我们历史课堂上的最大问题就是兴趣问题,学生学的没有兴趣,教师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显得办法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消除学生认为学历史就要死记硬背的心理障碍。如在教《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这一课时,新课的导入我是从“金屋藏娇”的故事开始的,听完了故事,学生们都觉得刘彻小时候很可爱,都想知道长大后的刘彻是怎么样的。显然,学生们的心被我的故事带入到了强盛的西汉……
当然,历史课中趣味性史料还很多,历史故事只是其中之一,只要我们运用得恰当,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2.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史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讲秦始皇统一货币时,我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秦统一前各国使用的货币和秦使用圆形方孔钱的插图,认识到各国货币形式不一,不利于流通等影响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统一。因此,秦货币取代其他各国货币,不仅是政治原因和经济因素,而货币本身特点也对此产生影响。对这一重要的历史观点,我没有用文字空洞的叙述,而是用图来生动的揭示这一真理。这样,一向令人头疼的知识学生能轻松地掌握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可以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结论,这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以供选择,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从中反映出作者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背景等等。学生经过一番探究,就避免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病,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例如:学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评价隋朝大运河时,我引入后人对大运河的不同评说: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 曾《汴水》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汴河直进船》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学生朗读,分析诗句,判断诗人对开通大运河的不同看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们都肯定了大运河的作用,适应了统一后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对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虽然开凿大运河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但还不至于使隋朝因此而亡国。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
4.利用史料可以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中的每一个史料, 几乎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千古绝唱;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汉青”等都是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好材料; 顾炎武及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可以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教人为人处世应该谦虚诚实的, 如孔子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史料, 讲述英雄人物、优秀人物的优秀品格, 并加以评价、渲染, 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运用史料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不是越多越好,应注意运用技巧,让史料能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1.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应用一些趣味性强的史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中通过精选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实物、遗迹、音像等原始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懂得历史的信息特点,树立“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基本意识。
例《宋代的社会生活》这一课,历史图片《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是北宋汴京的市场经济繁荣景象。学生一看到这一幅图就呼出了“好热闹啊! ”我随即向学生抛出两个问题:“‘热闹’表现在哪里?从‘热闹’中你们能悟出什么?”这一问, 学生的思路顿时活跃起来, 他们仔细察看着图, 指点着图中的热闹处。一些思维能力较为敏捷的学生抢着回答说:“老师, 这幅图说明了北宋社会经济发达, 尤其是商业, 特别繁荣”。我便因势利导, 对这幅图画作了个完整的介绍叙述。
对于图片史料,初一学生仍还处于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是直观形象的事物。而新版教材中历史图片的形式多样,并采用彩色图画,与课本中的文字相互穿插,使教材更生动形象,内容表现更活泼,直观性更强,这就与历史教学的直观性教学原则相适应,同时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所以是激发他们历史兴趣的有效手段。
2.不能完全迷信教材提供的史料
我国的历史资料太过丰富,教材选取的史料也不一定是最有代表性的,这就使得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选取更有代表性的史料成为可能。在省骨干教师培训一次课堂上,就有教师指出:“《与匈奴的和战》这一内容,某些教材导入框提供的材料是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篇:‘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不如引用翦伯赞的《题昭君墓》:‘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因为后一首诗歌概括了“汉伐匈奴”和“昭君出塞”两件历史大事,并对这两件事进行了评价。教师在引用这首诗歌后,就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本诗写了哪两件历史大事?你了解这两件事的具体情况吗?作者怎样评价这两件事?你还有其他评价吗?”通过这首诗及提问,就已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并基本理清了本课的脉络,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对接下来的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史料引用要准确
教师必须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不能把伪史料搬到讲台上。这是我们进行史料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而现在的网络时代,“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搜索引擎确实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因为面对汗牛充栋的历史史料,教师的历史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有太多的知识在自己储备范围之外,所以借助网络搜索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应清醒的认识到,网络上提供的知识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如果历史老师不加甄别就在课堂上应用,难免会犯道听途说的错误。
另外,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引用电影和电视剧片断的现象,历史题材影视资料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集艺术、科技知识为一体,声图并茂、视听兼顾的强劲优势,极大地促进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革新了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给历史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影视剧为追求“商业效应”,往往更多走的是“戏说”路线,所以教师应该甄别判断影视剧情与真实历史的贴合度,正确引导学生。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在初中古代史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史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更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形成“论从史出”的思维,打下一定的历史研究基础。当然,要想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还需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2]朱煜,《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3]陈亚利,《例说历史课堂教学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4]刘汝明,《材料选用既重要又有趣的实践性思考》《历史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4
[5]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一、史料对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其特点是当时的情景不可再现。虽然有时有“历史重演”的说法,但重演的“历史”一定和历史本身有很大的出入。近现代史由于有照片、视频保留下来,或者还有历史的见证者健在,就有可能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古代史没有这样的优势,历史研究只能依靠文物古迹和史料去重构历史。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引用一些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以完成对某一历史问题探究,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目前,我们历史课堂上的最大问题就是兴趣问题,学生学的没有兴趣,教师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显得办法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消除学生认为学历史就要死记硬背的心理障碍。如在教《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这一课时,新课的导入我是从“金屋藏娇”的故事开始的,听完了故事,学生们都觉得刘彻小时候很可爱,都想知道长大后的刘彻是怎么样的。显然,学生们的心被我的故事带入到了强盛的西汉……
当然,历史课中趣味性史料还很多,历史故事只是其中之一,只要我们运用得恰当,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2.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史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讲秦始皇统一货币时,我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秦统一前各国使用的货币和秦使用圆形方孔钱的插图,认识到各国货币形式不一,不利于流通等影响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统一。因此,秦货币取代其他各国货币,不仅是政治原因和经济因素,而货币本身特点也对此产生影响。对这一重要的历史观点,我没有用文字空洞的叙述,而是用图来生动的揭示这一真理。这样,一向令人头疼的知识学生能轻松地掌握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可以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结论,这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以供选择,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从中反映出作者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背景等等。学生经过一番探究,就避免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病,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例如:学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评价隋朝大运河时,我引入后人对大运河的不同评说: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 曾《汴水》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汴河直进船》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学生朗读,分析诗句,判断诗人对开通大运河的不同看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们都肯定了大运河的作用,适应了统一后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对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虽然开凿大运河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但还不至于使隋朝因此而亡国。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
4.利用史料可以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中的每一个史料, 几乎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千古绝唱;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汉青”等都是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好材料; 顾炎武及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可以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教人为人处世应该谦虚诚实的, 如孔子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史料, 讲述英雄人物、优秀人物的优秀品格, 并加以评价、渲染, 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运用史料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不是越多越好,应注意运用技巧,让史料能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1.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应用一些趣味性强的史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中通过精选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实物、遗迹、音像等原始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懂得历史的信息特点,树立“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基本意识。
例《宋代的社会生活》这一课,历史图片《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是北宋汴京的市场经济繁荣景象。学生一看到这一幅图就呼出了“好热闹啊! ”我随即向学生抛出两个问题:“‘热闹’表现在哪里?从‘热闹’中你们能悟出什么?”这一问, 学生的思路顿时活跃起来, 他们仔细察看着图, 指点着图中的热闹处。一些思维能力较为敏捷的学生抢着回答说:“老师, 这幅图说明了北宋社会经济发达, 尤其是商业, 特别繁荣”。我便因势利导, 对这幅图画作了个完整的介绍叙述。
对于图片史料,初一学生仍还处于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是直观形象的事物。而新版教材中历史图片的形式多样,并采用彩色图画,与课本中的文字相互穿插,使教材更生动形象,内容表现更活泼,直观性更强,这就与历史教学的直观性教学原则相适应,同时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所以是激发他们历史兴趣的有效手段。
2.不能完全迷信教材提供的史料
我国的历史资料太过丰富,教材选取的史料也不一定是最有代表性的,这就使得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选取更有代表性的史料成为可能。在省骨干教师培训一次课堂上,就有教师指出:“《与匈奴的和战》这一内容,某些教材导入框提供的材料是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篇:‘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不如引用翦伯赞的《题昭君墓》:‘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因为后一首诗歌概括了“汉伐匈奴”和“昭君出塞”两件历史大事,并对这两件事进行了评价。教师在引用这首诗歌后,就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本诗写了哪两件历史大事?你了解这两件事的具体情况吗?作者怎样评价这两件事?你还有其他评价吗?”通过这首诗及提问,就已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并基本理清了本课的脉络,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对接下来的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史料引用要准确
教师必须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不能把伪史料搬到讲台上。这是我们进行史料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而现在的网络时代,“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搜索引擎确实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因为面对汗牛充栋的历史史料,教师的历史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有太多的知识在自己储备范围之外,所以借助网络搜索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应清醒的认识到,网络上提供的知识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如果历史老师不加甄别就在课堂上应用,难免会犯道听途说的错误。
另外,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引用电影和电视剧片断的现象,历史题材影视资料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集艺术、科技知识为一体,声图并茂、视听兼顾的强劲优势,极大地促进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革新了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给历史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影视剧为追求“商业效应”,往往更多走的是“戏说”路线,所以教师应该甄别判断影视剧情与真实历史的贴合度,正确引导学生。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在初中古代史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史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更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形成“论从史出”的思维,打下一定的历史研究基础。当然,要想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还需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2]朱煜,《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3]陈亚利,《例说历史课堂教学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4]刘汝明,《材料选用既重要又有趣的实践性思考》《历史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4
[5]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 【发布时间】2017/9/29 11:47:05
- 【点击频次】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