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初探
【关键词】 计量单位;教学;兴趣;感知;理解;反思;
【正文】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与形。但在现实生活中,数与形和量与计量总是密切联系着的,学习数学必然要涉及量与计量。比如,解答应用题,学习统计、几何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具备量与计量的知识。事实上,无论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还是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工作,都离不开量与计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与计量的范围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计量工作已成为四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搞好量与计量的教学,对于顺利开展小学数学其他内容的教学和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精心预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把教师的教真正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否则,教师就难以发现、捕捉学生的认知盲点,造成教学脱节。备课时,不仅要重视研究教材,更要重视研究学生,要通过调查、访谈、测试等方式进行角色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真正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长度单位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有一定的知识经验。
找准了这些认知起点,在学生学习活动之前,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和创造特殊的学习环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材料和要探究的问题,给孩子一种发现和能胜任的感觉。
如教学质量单位时,出示各种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引出克与千克,并请学生说说你还在哪里见过克与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体验与探究的角色。
二、直观感知,建立正确的计量单位表象
计量单位是在一些测量活动中,因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建立的统一度量单位,是一个人为规定的事物。在给学生建立表象时,通过实物模型准确建立单位表象是基础。在单位概念建立之初要给学生标准的单位实物模型,来建立准确的概念。如给学生观察标准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立方体模型。在千克教学时,给学生呈现1千克大米、1千克盐、1千克水等物体,让学生掂一掂。在分和秒的教学时,让学生静坐感受1分、1秒的时间。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感知,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初步的印象。在教学1立方米有多大时,我做了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纸箱,1立方米的空间能钻进多少个人呢?让学生们小组游戏比赛,哪一组钻的人多,有的小组人小装了15个,有的小组人大,装了10个,孩子们在游戏中用自己做参照物体验了1立方米的大小,巩固了1立方米的表象。
三、经历有效的探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呈现过程,充分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
学生在认识了单位,形成了正确的表象后,往往很难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通过教师的讲授,他表面上接受了,也会进行一些计算了,但是对于其实质,还存在很多疑问。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呢,更是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唯有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
当然这些探究活动在设计时也要注意:一是探究的环境要真实;二是探究的过程要曲折;三是探究的结果要可信。有效的探究应该建立在真实自然的探究环境下,经过探究的过程,逐渐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这样的结论才可能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底。我想,学生应该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
四、实践与积累,丰富计量单位的生活表象
单位相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生活中虽然到处都是,但是没有教学,脑中是没有概念的,如自己的身高是1米2,体重30千克,学生虽然知道,但不能表征出具体的形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以前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并且还要不断的丰富感知,丰富经验。如:家庭中、超市里是计量单位的宝库,平时在学生眼皮底下是视而不见,但学了相应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家中或超市中的计量单位,并与父母进行交流。把隐性的生活经验通过实践活动让其显现出来,以丰富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经验。
五、反思辨析——在数学思考中强化认识
反思辨析就是让学生们在数学思考中强化认识。没有思维的数学不是真正的数学,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辨析。记得一次听“吨的认识”一课,教师在小结时问:说一说,哪些物体不能用吨作单位?于是学生一个劲地往质量比较轻的物体想:一桶矿泉水、一个书包、一只蚂蚁……这样的提问完全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说出一大堆的答案,对于“吨”的观念的建立意义不大。
涉及计量单位内容的教学课时虽然不多,难度却不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深入研究该类课教学的要点,着力于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关注体验,关注思维,使学生学有所获。
六、保护热情,迸发体验的兴趣
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像力,才可以进行创造。计量单位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上课居然上到了,学生非常有兴趣。但因为教学活动的丰富,在课堂中,学生往往是跟着教学整齐划一的学,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张扬,如果教师不给学生以机会和空间,那么随着课堂的结束,学生只是淡然的把它归入到必学的数学中去,成为学业的一部分而失去了兴趣。在学完厘米和米后,我在课上留下十分钟让学生拿着尺子,离开位子,三五成群,可以在教室,甚至可以是整个校园找自已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既丰富学生的感知,建立了空间观念,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也许学生还发现不是整厘米的,还需要更小的单位,还有用更大的单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后继学生奠定了基础。
总之,对于计量单位这些抽象的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生动地还原知识形成、知识应用的场景,使抽象的知识传承呈现得灵动而鲜活。
一、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精心预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把教师的教真正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否则,教师就难以发现、捕捉学生的认知盲点,造成教学脱节。备课时,不仅要重视研究教材,更要重视研究学生,要通过调查、访谈、测试等方式进行角色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真正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长度单位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有一定的知识经验。
找准了这些认知起点,在学生学习活动之前,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和创造特殊的学习环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材料和要探究的问题,给孩子一种发现和能胜任的感觉。
如教学质量单位时,出示各种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引出克与千克,并请学生说说你还在哪里见过克与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体验与探究的角色。
二、直观感知,建立正确的计量单位表象
计量单位是在一些测量活动中,因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建立的统一度量单位,是一个人为规定的事物。在给学生建立表象时,通过实物模型准确建立单位表象是基础。在单位概念建立之初要给学生标准的单位实物模型,来建立准确的概念。如给学生观察标准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立方体模型。在千克教学时,给学生呈现1千克大米、1千克盐、1千克水等物体,让学生掂一掂。在分和秒的教学时,让学生静坐感受1分、1秒的时间。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感知,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初步的印象。在教学1立方米有多大时,我做了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纸箱,1立方米的空间能钻进多少个人呢?让学生们小组游戏比赛,哪一组钻的人多,有的小组人小装了15个,有的小组人大,装了10个,孩子们在游戏中用自己做参照物体验了1立方米的大小,巩固了1立方米的表象。
三、经历有效的探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呈现过程,充分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
学生在认识了单位,形成了正确的表象后,往往很难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通过教师的讲授,他表面上接受了,也会进行一些计算了,但是对于其实质,还存在很多疑问。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呢,更是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唯有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返回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
当然这些探究活动在设计时也要注意:一是探究的环境要真实;二是探究的过程要曲折;三是探究的结果要可信。有效的探究应该建立在真实自然的探究环境下,经过探究的过程,逐渐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这样的结论才可能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底。我想,学生应该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
四、实践与积累,丰富计量单位的生活表象
单位相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生活中虽然到处都是,但是没有教学,脑中是没有概念的,如自己的身高是1米2,体重30千克,学生虽然知道,但不能表征出具体的形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以前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并且还要不断的丰富感知,丰富经验。如:家庭中、超市里是计量单位的宝库,平时在学生眼皮底下是视而不见,但学了相应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家中或超市中的计量单位,并与父母进行交流。把隐性的生活经验通过实践活动让其显现出来,以丰富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经验。
五、反思辨析——在数学思考中强化认识
反思辨析就是让学生们在数学思考中强化认识。没有思维的数学不是真正的数学,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辨析。记得一次听“吨的认识”一课,教师在小结时问:说一说,哪些物体不能用吨作单位?于是学生一个劲地往质量比较轻的物体想:一桶矿泉水、一个书包、一只蚂蚁……这样的提问完全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说出一大堆的答案,对于“吨”的观念的建立意义不大。
涉及计量单位内容的教学课时虽然不多,难度却不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深入研究该类课教学的要点,着力于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关注体验,关注思维,使学生学有所获。
六、保护热情,迸发体验的兴趣
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像力,才可以进行创造。计量单位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上课居然上到了,学生非常有兴趣。但因为教学活动的丰富,在课堂中,学生往往是跟着教学整齐划一的学,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张扬,如果教师不给学生以机会和空间,那么随着课堂的结束,学生只是淡然的把它归入到必学的数学中去,成为学业的一部分而失去了兴趣。在学完厘米和米后,我在课上留下十分钟让学生拿着尺子,离开位子,三五成群,可以在教室,甚至可以是整个校园找自已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既丰富学生的感知,建立了空间观念,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也许学生还发现不是整厘米的,还需要更小的单位,还有用更大的单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后继学生奠定了基础。
总之,对于计量单位这些抽象的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生动地还原知识形成、知识应用的场景,使抽象的知识传承呈现得灵动而鲜活。
- 【发布时间】2017/9/29 13:15:14
- 【点击频次】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