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做实在之人 干有效之事
【关键词】 ;
【正文】 六月份,中心学校针对我们六年级开展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由于近五年来我几乎都在担任毕业班的数学老师,于是让我做一次经验交流。说实在的,经验交流不一定算得上,个人体会倒也有一些,其中最大、最多也是最深的一点就是日常工作的“实效性”—— 做实在之人 ,干有效之事。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个人,无论大小、年龄如何,也无论做任何事,状态好则容易取胜;相反,状态不佳则不宜成功。我个人认为学习状态应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心理、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困惑等。平日里,老师们常说某某班状态如何,某某学生状态如何,这些议论有的是赞许,有的是抱怨。其实,状态好就是拥有积极的心态,表现为:兴趣浓厚、态度端正、勤学善思、积极上进,是健康的;状态差就是拥有消极的心态,表现为思想懒惰、情绪低落、浮躁多变、学习滞后,是不健康的。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年龄普遍都在12~13岁之间,正值人生的一大关键时期——青春期,身体、心理都在发生变化,作为教师尤其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呢?建议做如下尝试:
1、做学生的良师和益友。多和孩子们交流,和多个孩子交流,交流多个话题,从中走近他们,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敢说。一次我和学生闲聊的时候,听到有一个男生叫另一个的外号“鸡纵”,我还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叫,有一个告诉我因为他的名字叫徐继宗吗,我听了以后并没有板着面孔责骂他们给同学起诨名,而是笑着说:“你们太有才了,起绰号还用语文里的谐音呢”,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不过老师毕竟还是老师,我接着又教育他们给别人起诨名开玩笑要注意分寸,不能伤人,同学们都表示赞同。正是由于孩子们觉得老师善解人意,容易接近,有什么话他们才愿意和你说。还有一次,有个大个子男生下课后来到我面前跟我说可不可以把他的位子编和某某女同学坐在一起,我问他为什么,他嬉皮笑脸地说:“她数学不好,我可以教教她吗?”我想,这小家伙可真厉害,当你老师我是白痴呢,明明是对人家女生有意思,(平时观察和调查属实)还穿着“雷锋”的外衣,我本想发作,可转念一想:不行,我不是班主任,他还跟我说,说明他以为我不知道呢,说不定是信任我呢?我想到了大智若愚,想到了将计就计,于是就说:“你倒是一片好心吗,可以,不过先试做两个星期,如果你不下滑,她也进步了,就继续坐下去,否则还得分开。”两个星期过去了,我觉得那个女同学好像真的有些进步了,我就说话算话,让他们继续同桌,直接到毕业,后来,那个“活雷锋”考在二中,那个小女生由于基础差一些,考在六中。
2、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我总坚信,教师的工作状态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懒散,学生也没多踏实;教师消极,学生也没多积极;教师随意,学生也没多严谨;因此,一直以来我在工作上从不懈怠,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积极上进、精益求精是我多年来信奉的宗旨。我们语数老师每天都要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培养种种能力,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用你的教学魅力去赢得学生对你本人产生敬佩之情,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二、注重细节的处理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客观性、严密性很强的学科,它和现实生活的统一和吻合,决定其形成、探索、发展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和物质性。因而,数学课的理解和传授也是一个科学的、真实的活动过程。
“细节”就是细小知识点,是常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引导、疏通、连接,也是数学教学中最小的知识元素和最基本的知识单位。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从备课、上课到反馈、反思我们都不能忽视细节的重要作用 。
1、恰当引用细小知识点。每节的教学活动中出了新知识的探究,都要引入细小的、基础的旧知识来充实本节课的基础,丰富本节课的内容,完善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例如让学生把一个图形平移时,以前我就发现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数方格的过程,学生往往把起点数成1格,针对这个细节,我特意设计了“谁来黑板上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移动了几格的”,从而指出从“0”开始的数发,实践证明以后学生再遇到平移图形,错误率就为0了,最差的那几个也学会了。
2、准确运用教学术语。教师的语言实质就是每节课知识的载体,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而生动,利于学生对每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平面几何中线的概念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教师在语言上必须描述清楚,让学生从本质上进行区别并加深记忆。
3、认真审视反馈问题。学生的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实践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目的环节。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就从学生作业中反馈出来。一个老师如果只给学生布置作业,而自己却不认真批改,就很难发现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细小的问题,如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理解偏差、书写失误、绘图的任意性、特殊化都反馈出来,经过统计、归纳又是许多细小的知识点,如不及时指出并纠正,这将对他们的后继学习导致极其不良的影响。
总之,每门学科都是由许多条知识链组成的,而每条知识链都是由细小的知识点“串联”而成的。要让“知识链”和“知识点”在学生的记忆中成为一个知识面就靠教师的技能和心血来“穿针引线”!
三、注重联系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每接触一块知识,都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本人必须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教学时做到心中有一盘棋一样,走一步就要想到下几步。例如,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米、分米、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之后,到了五年级就接着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到了六年级就要学习计量体积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显然长度、面积、体积三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如同一幢三层楼房一般,一层基础不牢,对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模糊,连自己的身高、铅笔的长度这些常见的量也不能正确描述,那么对于后来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又如何理解呢?因此,我们必须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体验每一个单位的实际大小,方法可能是灵活多样的,如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摸一摸等。
2、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之一,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尤其应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实际意义和深刻内涵,我们不能单纯地为教书而教书,只会教死书或者死教书都是不行的,那样只会误人子弟,还会使自己越来越呆板,越来越僵硬。因此,我们每进行一个内容的教学,都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关于“纳税”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是很空洞的,于是,在上课以前,我就布置他们回家做一次小调查,向父母了解自家的完税情况,比如纳些什么税,每年交多少税款等。又如,在学习了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缩小之后,我就让每个同学画一张你家的客厅或者是你的小卧室的平面图,并且还提示他们可以请家人帮忙,画好以后还可以做一些个性化的装饰,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作业全班41个同学没有一个不完成的,并且有80℅的做得很好,值得一提的是还真有一半以上的家长参与了这次实践活动(那个星期我们学校刚好召开家长会,我特意在会上作了调查,还表扬了一些做得特别好的同学及其家长)。再如,学习了正反比例之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个问题,我带着他们到操场上实际地去观察测量、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再提出问题——让他们想办法利用学到的知识算出学校的旗杆、大树等物体的实际高度。事实证明:让孩子们多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去感知数学、在生活中去运用数学、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动脑动手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与人合作的精神意识等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反思
任何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一项成功的教改试验,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形成一定相对稳定的、为人们所易于掌握的模式,才能在实践推广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而作为一堂数学课,不论你的教学设计再好,如果不在课后进行总结反思,那么这堂课究竟上得如何?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有哪些?就无从谈起。加之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更是对自己的教学难以评价。所以我们应不断努力,接受新知,自我总结。
所谓“课后反思”,就是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之后,对教学情况与效果做出的实事求是的记载和分析。课后反思的根本目的是查缺补漏、积累经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备课情况、上课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思考和体会。其形式也不拘一格,既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篇小论文、手记,还可以图文并茂;既可以是显性的书面文字反思,也可以是隐性的心灵意识反思。我觉得反思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不要为单纯完成任务而反思,在这样的意识支配下绝大多数只会脱离实际,照搬照抄,胡编乱造,文不对题,其结果自然是毫无意义,多浪费些笔墨纸张而已,根本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反思者一定要树立起反思的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想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写“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师不断总结,开拓创新,不断认识教学规律。在每一节课后,教者及时写下“课后反思”,认真分析本堂课的成败,将成功之处记下来,积累成经验;同样,也要将将失败之处作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并进行整改。经过一段时间,再回头将“反思”做一番整理,归纳总结出具有规律的东西,对自己日后的教学一定会有所启迪,有所促进,最终达到“教者轻松,学者愉快”。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个人,无论大小、年龄如何,也无论做任何事,状态好则容易取胜;相反,状态不佳则不宜成功。我个人认为学习状态应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心理、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困惑等。平日里,老师们常说某某班状态如何,某某学生状态如何,这些议论有的是赞许,有的是抱怨。其实,状态好就是拥有积极的心态,表现为:兴趣浓厚、态度端正、勤学善思、积极上进,是健康的;状态差就是拥有消极的心态,表现为思想懒惰、情绪低落、浮躁多变、学习滞后,是不健康的。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年龄普遍都在12~13岁之间,正值人生的一大关键时期——青春期,身体、心理都在发生变化,作为教师尤其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呢?建议做如下尝试:
1、做学生的良师和益友。多和孩子们交流,和多个孩子交流,交流多个话题,从中走近他们,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敢说。一次我和学生闲聊的时候,听到有一个男生叫另一个的外号“鸡纵”,我还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叫,有一个告诉我因为他的名字叫徐继宗吗,我听了以后并没有板着面孔责骂他们给同学起诨名,而是笑着说:“你们太有才了,起绰号还用语文里的谐音呢”,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不过老师毕竟还是老师,我接着又教育他们给别人起诨名开玩笑要注意分寸,不能伤人,同学们都表示赞同。正是由于孩子们觉得老师善解人意,容易接近,有什么话他们才愿意和你说。还有一次,有个大个子男生下课后来到我面前跟我说可不可以把他的位子编和某某女同学坐在一起,我问他为什么,他嬉皮笑脸地说:“她数学不好,我可以教教她吗?”我想,这小家伙可真厉害,当你老师我是白痴呢,明明是对人家女生有意思,(平时观察和调查属实)还穿着“雷锋”的外衣,我本想发作,可转念一想:不行,我不是班主任,他还跟我说,说明他以为我不知道呢,说不定是信任我呢?我想到了大智若愚,想到了将计就计,于是就说:“你倒是一片好心吗,可以,不过先试做两个星期,如果你不下滑,她也进步了,就继续坐下去,否则还得分开。”两个星期过去了,我觉得那个女同学好像真的有些进步了,我就说话算话,让他们继续同桌,直接到毕业,后来,那个“活雷锋”考在二中,那个小女生由于基础差一些,考在六中。
2、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我总坚信,教师的工作状态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懒散,学生也没多踏实;教师消极,学生也没多积极;教师随意,学生也没多严谨;因此,一直以来我在工作上从不懈怠,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积极上进、精益求精是我多年来信奉的宗旨。我们语数老师每天都要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培养种种能力,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用你的教学魅力去赢得学生对你本人产生敬佩之情,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二、注重细节的处理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客观性、严密性很强的学科,它和现实生活的统一和吻合,决定其形成、探索、发展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和物质性。因而,数学课的理解和传授也是一个科学的、真实的活动过程。
“细节”就是细小知识点,是常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引导、疏通、连接,也是数学教学中最小的知识元素和最基本的知识单位。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从备课、上课到反馈、反思我们都不能忽视细节的重要作用 。
1、恰当引用细小知识点。每节的教学活动中出了新知识的探究,都要引入细小的、基础的旧知识来充实本节课的基础,丰富本节课的内容,完善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例如让学生把一个图形平移时,以前我就发现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数方格的过程,学生往往把起点数成1格,针对这个细节,我特意设计了“谁来黑板上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移动了几格的”,从而指出从“0”开始的数发,实践证明以后学生再遇到平移图形,错误率就为0了,最差的那几个也学会了。
2、准确运用教学术语。教师的语言实质就是每节课知识的载体,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而生动,利于学生对每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平面几何中线的概念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教师在语言上必须描述清楚,让学生从本质上进行区别并加深记忆。
3、认真审视反馈问题。学生的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实践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目的环节。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就从学生作业中反馈出来。一个老师如果只给学生布置作业,而自己却不认真批改,就很难发现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细小的问题,如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理解偏差、书写失误、绘图的任意性、特殊化都反馈出来,经过统计、归纳又是许多细小的知识点,如不及时指出并纠正,这将对他们的后继学习导致极其不良的影响。
总之,每门学科都是由许多条知识链组成的,而每条知识链都是由细小的知识点“串联”而成的。要让“知识链”和“知识点”在学生的记忆中成为一个知识面就靠教师的技能和心血来“穿针引线”!
三、注重联系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每接触一块知识,都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本人必须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教学时做到心中有一盘棋一样,走一步就要想到下几步。例如,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米、分米、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之后,到了五年级就接着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到了六年级就要学习计量体积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显然长度、面积、体积三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如同一幢三层楼房一般,一层基础不牢,对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模糊,连自己的身高、铅笔的长度这些常见的量也不能正确描述,那么对于后来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又如何理解呢?因此,我们必须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体验每一个单位的实际大小,方法可能是灵活多样的,如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摸一摸等。
2、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之一,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尤其应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实际意义和深刻内涵,我们不能单纯地为教书而教书,只会教死书或者死教书都是不行的,那样只会误人子弟,还会使自己越来越呆板,越来越僵硬。因此,我们每进行一个内容的教学,都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关于“纳税”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是很空洞的,于是,在上课以前,我就布置他们回家做一次小调查,向父母了解自家的完税情况,比如纳些什么税,每年交多少税款等。又如,在学习了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缩小之后,我就让每个同学画一张你家的客厅或者是你的小卧室的平面图,并且还提示他们可以请家人帮忙,画好以后还可以做一些个性化的装饰,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作业全班41个同学没有一个不完成的,并且有80℅的做得很好,值得一提的是还真有一半以上的家长参与了这次实践活动(那个星期我们学校刚好召开家长会,我特意在会上作了调查,还表扬了一些做得特别好的同学及其家长)。再如,学习了正反比例之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个问题,我带着他们到操场上实际地去观察测量、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再提出问题——让他们想办法利用学到的知识算出学校的旗杆、大树等物体的实际高度。事实证明:让孩子们多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去感知数学、在生活中去运用数学、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动脑动手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与人合作的精神意识等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反思
任何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一项成功的教改试验,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形成一定相对稳定的、为人们所易于掌握的模式,才能在实践推广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而作为一堂数学课,不论你的教学设计再好,如果不在课后进行总结反思,那么这堂课究竟上得如何?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有哪些?就无从谈起。加之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更是对自己的教学难以评价。所以我们应不断努力,接受新知,自我总结。
所谓“课后反思”,就是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之后,对教学情况与效果做出的实事求是的记载和分析。课后反思的根本目的是查缺补漏、积累经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备课情况、上课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思考和体会。其形式也不拘一格,既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篇小论文、手记,还可以图文并茂;既可以是显性的书面文字反思,也可以是隐性的心灵意识反思。我觉得反思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不要为单纯完成任务而反思,在这样的意识支配下绝大多数只会脱离实际,照搬照抄,胡编乱造,文不对题,其结果自然是毫无意义,多浪费些笔墨纸张而已,根本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反思者一定要树立起反思的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想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写“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师不断总结,开拓创新,不断认识教学规律。在每一节课后,教者及时写下“课后反思”,认真分析本堂课的成败,将成功之处记下来,积累成经验;同样,也要将将失败之处作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并进行整改。经过一段时间,再回头将“反思”做一番整理,归纳总结出具有规律的东西,对自己日后的教学一定会有所启迪,有所促进,最终达到“教者轻松,学者愉快”。
- 【发布时间】2017/9/29 13:19:42
- 【点击频次】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