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 ;
【正文】 党的十八大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全人格正处在塑造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用它引导中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是时代的呼唤、国家的期望,也是中学生提升自身修养,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
当代中学成长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繁荣期,他们的人格养成总体上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中学生身心发育的不成熟,以及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仍存在着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对照。
(一) 国际视野开阔,理想信念缺失。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社会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学术文化繁荣昌盛,当今中学生拥有过去几代人都无法比拟的国际视野。但与此同时,以网络媒体为介质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极大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学生信仰中的主导地位,出现了理想信念虚位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部分中学生理念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盲目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应声虫。
(二) 主体意识增强,法治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不断丰富当代中学生的精神世界,给中学生的人格养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以人为本、自由平等”等原则使得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空前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的健全人格还处于形成阶段,思想观念尚未定形,加上思维方式比较稚嫩,他们中不少人被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所迷惑,信奉超越法律之上的“绝对自由”, 否定乃至挑战法律威严,更甚者沦为追求“自由”的牺牲品。
(三) 个人权利意识加强,责任观念弱化。
自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加快以来,中学生的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强烈要求获得更多的个人政治和社会权利,但由于他们自身的不成熟,却极力回避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责任观念弱化。1、自我责任感减弱。在中学考试中,带小抄、传纸条等各种舞弊行为屡禁不止,某些中学生诚信丧失,用虚假的成绩蒙蔽老师、欺骗家长,甚至于麻痹自己,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任。2、社会责任感弱化。当今中学生自我意识凸显,片面要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却不强调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缺失。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中学生貌不犹豫地选择牺牲集体和国家利益,成就个人利益,将对集体和国家的责任抛诸脑后。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一)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着国家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上牢牢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有助于引导当代中学生树立马克思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
(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目标,培养法治意识塑造健全人格
孟德斯鸠谈到自由时,强调“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的事情”。也就是说,法治是自由的标尺,离开法治就有没有真正的自由。“平等”这一观念自古有之,但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讲的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平等,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平等,更是在政治、法律层面的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公平正义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理想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是要在民主和法治的前提下,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社会环境。“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保障。
法治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必修课。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能够培养并不断增强中学生的法治意识,让法治成为中学生头脑中不可磨灭的存在,完善他们的人格形成,从而真正享受到自由、平等、公正的权利。
(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价值目标,增强责任观念塑造健全人格
爱国是一种节操,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敬业是爱岗敬业,是责任,是对集体负责。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对自己负责。友善是一种品格,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对他人负责。责任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是拥有责任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人。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益于将责任观念内化为中学生自身的人格素养,进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做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全人格正处在塑造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用它引导中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是时代的呼唤、国家的期望,也是中学生提升自身修养,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
当代中学成长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繁荣期,他们的人格养成总体上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中学生身心发育的不成熟,以及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仍存在着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对照。
(一) 国际视野开阔,理想信念缺失。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社会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学术文化繁荣昌盛,当今中学生拥有过去几代人都无法比拟的国际视野。但与此同时,以网络媒体为介质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极大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学生信仰中的主导地位,出现了理想信念虚位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部分中学生理念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盲目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应声虫。
(二) 主体意识增强,法治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不断丰富当代中学生的精神世界,给中学生的人格养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以人为本、自由平等”等原则使得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空前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的健全人格还处于形成阶段,思想观念尚未定形,加上思维方式比较稚嫩,他们中不少人被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所迷惑,信奉超越法律之上的“绝对自由”, 否定乃至挑战法律威严,更甚者沦为追求“自由”的牺牲品。
(三) 个人权利意识加强,责任观念弱化。
自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加快以来,中学生的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强烈要求获得更多的个人政治和社会权利,但由于他们自身的不成熟,却极力回避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责任观念弱化。1、自我责任感减弱。在中学考试中,带小抄、传纸条等各种舞弊行为屡禁不止,某些中学生诚信丧失,用虚假的成绩蒙蔽老师、欺骗家长,甚至于麻痹自己,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任。2、社会责任感弱化。当今中学生自我意识凸显,片面要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却不强调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缺失。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中学生貌不犹豫地选择牺牲集体和国家利益,成就个人利益,将对集体和国家的责任抛诸脑后。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一)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着国家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上牢牢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有助于引导当代中学生树立马克思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
(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目标,培养法治意识塑造健全人格
孟德斯鸠谈到自由时,强调“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的事情”。也就是说,法治是自由的标尺,离开法治就有没有真正的自由。“平等”这一观念自古有之,但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讲的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平等,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平等,更是在政治、法律层面的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公平正义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理想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是要在民主和法治的前提下,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社会环境。“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保障。
法治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必修课。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能够培养并不断增强中学生的法治意识,让法治成为中学生头脑中不可磨灭的存在,完善他们的人格形成,从而真正享受到自由、平等、公正的权利。
(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价值目标,增强责任观念塑造健全人格
爱国是一种节操,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敬业是爱岗敬业,是责任,是对集体负责。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对自己负责。友善是一种品格,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对他人负责。责任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是拥有责任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人。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益于将责任观念内化为中学生自身的人格素养,进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做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
- 【发布时间】2017/9/29 13:20:02
- 【点击频次】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