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研究

 

【作者】 卓 玛

【机构】 青海省化隆县甘都学区东风学校

【摘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一、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三、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四、综合运用知识,拓宽思维空间。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不断改革。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正文】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指人潜在的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
  一、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情绪,传统的教育学生只能处于支配、受控制的地位,被动的服从教师的管理,课堂气氛紧张、严肃,大部分学生对任课老师产生了恐惧感,不敢主动发言,更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有的教师怕影响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讨厌那些课堂上喜欢提出与自己见解不同的学生。这样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展创新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成为一句空话。因而,教师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课堂上要积极为他们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生动活泼的气氛,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提出与教材、教师、同学意见不一致的见解。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观点,多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框框,打破“权威”的条条,敢于质疑、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突破思维定势。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角”的大小是由两边叉开的大小决定的,与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接着提出如下观点:根据放大镜的原理,把一个15°的角放在10 倍的放大镜下,将会放大成150°的角。这时我在观察学生反应,有的对老师的观点表示认可,有的产生怀疑,有的表示否定。于是我借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提出:把角放在放大镜下,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改变,所以角的度数不会变大;有的学生提出:把角放在放大镜下,量角时,量角器也放在放大镜下,同时放大,所以角的度数不会变大;有的学生提出:把角放在放大镜下,直角仍是直角,平角仍是平角,所以15°的角仍是15°的角。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后否定了老师的观点,我也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创见。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既敢于质疑,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萌发了创新的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于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就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法。要根据不同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为培养学生创新的“种子”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之处创设问题情境,在靠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中创设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一是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三是从自己的“疑难点”上提出问题,学生逐步掌握这些知识,就能不断提高质疑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让学生自学课本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算式+==,分子相加,分母不相加呢?这正是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及自己的疑难点上提出来的,而这正好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会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这是创新意识的起点。许多学生淘气、调皮,时常犯规,这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潜在因素。所以,对学生因好奇而引发的言语或行为教师不应该责怪,应加以保护,让学生胸中充满求知和创新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出现新教具时,小学生往往喜欢摸一摸,看一看,摆一摆,拆一拆,教师不应责怪,而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观察、探索知识学生其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在黑板写上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写上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100总比1和10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内容上来。
  四、综合运用知识,拓宽思维空间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去思考、分析问题、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于一个问题,要突破一般的解法,有新的想法,新的设计,表现独特,就需要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适量恰当创设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求异的机会。如:
  1、一题多解。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由于思维起点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纵横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独创性、深刻性等。例如:8+3=()计算这道题,学生有几种思路:①一个一个地数,得11;②摆学具计算,得11;③从8开始,一个一个累加到3,得11;④从3开始,一个一个累加到8,得11;⑤因为3+8=11,所以8+3=11;⑥因为8+2=10,所以8+3=11;⑦把3分成2和1,8加2得10,10 加1得11, 8+3=11;⑧把8分成1和7,7加3得10,10 加1得11,8+3=11……一道题,学生想出许多种方法解答,教师要注意比较讲评,启发学生应用何种解法更简便、更优化、更有独创性等,从而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化解的能力。
  2、一题多变。可给出部分条件,再补充相应的条件和问题;或把问题与其中一个条件对换,再求结果;或变换原题已知条件,再探求问题的结果等等。这种训练,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有利于知识的沟通,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和变通性。
  3、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潜能。如:“一个棱的总长是72厘米的正方体模型,如从这个模型的顶面两组对边的中点纵横各垂切一刀切成4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表面积一共多少?”解这道题时,要先求出模型的棱长:72÷12 =6(厘米),再运用变换思维来分析切后对原来表面积引起的变化?①模型原来有6个等积的面,切后增加10个等积的面,表面积一共是36×10=360(平方厘米)。②切成4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每个长是6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表面积一共是:(6×3×4+3×3×2)×4=90×4=360(平方厘米)。通过综合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在创新课堂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为活跃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 【发布时间】2017/11/1 8:50:49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