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动手;实践能力;
【正文】“手脑连心,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即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源泉。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是我们教师经常探讨,又是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一个问题。客观上很多教师认为我们没有学生动手实践的基地、没有教具、学具、课堂教学中没有条件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很多,都是可以通过主观意识来解决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大致包括以下五类:
一、动手制作
让学生自己动动手制作学具,比如:五年级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纸板制作两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同时用钉子和小木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再比如制作圆形纸板、圆周率演示仪、正方体、长方体、多个1cm3的小立方体、圆锥、圆柱……对稍复杂的学具,比如多个1cm3的小立方体(可用萝卜切成)和圆周率演示仪,可以两至三个人合作完成,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协作能力。
二、动手操作
让学生对已有学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操作,通过动手动脑可得出相关数学规律,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实实在在、形象生动,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形成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将钉子和小木棒钉成的长方形拉变形就可得到平行四边行,那你有办法将平行四边形纸板变成与它等面积的长方形吗?引导学生采用割补法完成此操作。通过学生对学具的动手操作、观察后可轻松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行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行的高,即推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公式。再比如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将制好的多个1cm3小立方体堆放成指定的长方体,首先将4个排成一排并观察它的长、宽、高;再拿4个拼成两排并观察它的长、宽、高;最后在它们上面再叠上两层,并观察它的长、宽、高。通过几次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可轻松得出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动手计算
同学们在做计算题时,经常发生这样的问题:我本来可以计算正确的题,为什么总会做错呢?这就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问题。很多计算的知识从理论上是很好掌握的,但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动手计算主要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采取形式多样的计算活动,让同学们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数学夺标速算、计算小测试、比比谁快谁准等活动。二是动手计算要有针对性,对学生易错的细节,教师要多加强调,有针对性的练习此类知识。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学生动手计算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动手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属于小学生的重难点知识,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注重对例题的分析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但在学生中能做到动手分析的能有几个呢?要解决问题就要让学生读懂题,罗列出条件和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其间不可忽略的就是动手:写写小标题、画画线段图、实物图。这样能使得复杂的问题简单明析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比如:在一个长方形水池一周培植一个宽为1米的草坪,求草坪的面积。这题如果只凭学生空想来解决,这个草坪的四个角很容易少算或重算。如果让学生画出简单示意图来分析,效果会明显不一样,学生一下就可发现拐角处的秘密(通过示意图还可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来解决)。可见,动手分析能使复杂问题既简单又清晰,让抽象知识既具体又形象。
五、动手总结
学习数学注重的是方法技巧,它不需要更多的死记硬背,这就决定了学好数学必须得善于总结,也只有善于总结的学生才能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解题方法的得出和让知识系统化,我们必须得适时动手总结。尤其是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知识内容很多地方不具体,不像以前的教材那么系统,它给了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也需要我们教师适当补充完善相应的知识,这样学生动手总结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动手总结形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归类形式。它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二是对比形式。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区分知识的异同,进而总结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三是动手办好数学知识小报。一个单元或一类知识学完后让学生理一理所有的知识点,找一找本单元的重难点,写一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十分必要的。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源泉。我们数学教师应努力学习和钻研数学新课程标准,认真领会其精神内涵,细心指导学生多动手,勤实践,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成长的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大致包括以下五类:
一、动手制作
让学生自己动动手制作学具,比如:五年级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纸板制作两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同时用钉子和小木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再比如制作圆形纸板、圆周率演示仪、正方体、长方体、多个1cm3的小立方体、圆锥、圆柱……对稍复杂的学具,比如多个1cm3的小立方体(可用萝卜切成)和圆周率演示仪,可以两至三个人合作完成,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协作能力。
二、动手操作
让学生对已有学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操作,通过动手动脑可得出相关数学规律,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实实在在、形象生动,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形成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将钉子和小木棒钉成的长方形拉变形就可得到平行四边行,那你有办法将平行四边形纸板变成与它等面积的长方形吗?引导学生采用割补法完成此操作。通过学生对学具的动手操作、观察后可轻松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行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行的高,即推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公式。再比如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将制好的多个1cm3小立方体堆放成指定的长方体,首先将4个排成一排并观察它的长、宽、高;再拿4个拼成两排并观察它的长、宽、高;最后在它们上面再叠上两层,并观察它的长、宽、高。通过几次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可轻松得出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动手计算
同学们在做计算题时,经常发生这样的问题:我本来可以计算正确的题,为什么总会做错呢?这就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问题。很多计算的知识从理论上是很好掌握的,但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动手计算主要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采取形式多样的计算活动,让同学们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数学夺标速算、计算小测试、比比谁快谁准等活动。二是动手计算要有针对性,对学生易错的细节,教师要多加强调,有针对性的练习此类知识。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学生动手计算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动手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属于小学生的重难点知识,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注重对例题的分析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但在学生中能做到动手分析的能有几个呢?要解决问题就要让学生读懂题,罗列出条件和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其间不可忽略的就是动手:写写小标题、画画线段图、实物图。这样能使得复杂的问题简单明析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比如:在一个长方形水池一周培植一个宽为1米的草坪,求草坪的面积。这题如果只凭学生空想来解决,这个草坪的四个角很容易少算或重算。如果让学生画出简单示意图来分析,效果会明显不一样,学生一下就可发现拐角处的秘密(通过示意图还可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来解决)。可见,动手分析能使复杂问题既简单又清晰,让抽象知识既具体又形象。
五、动手总结
学习数学注重的是方法技巧,它不需要更多的死记硬背,这就决定了学好数学必须得善于总结,也只有善于总结的学生才能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解题方法的得出和让知识系统化,我们必须得适时动手总结。尤其是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知识内容很多地方不具体,不像以前的教材那么系统,它给了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也需要我们教师适当补充完善相应的知识,这样学生动手总结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动手总结形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归类形式。它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二是对比形式。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区分知识的异同,进而总结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三是动手办好数学知识小报。一个单元或一类知识学完后让学生理一理所有的知识点,找一找本单元的重难点,写一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十分必要的。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源泉。我们数学教师应努力学习和钻研数学新课程标准,认真领会其精神内涵,细心指导学生多动手,勤实践,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成长的快乐!
- 【发布时间】2017/11/1 9:00:52
- 【点击频次】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