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随着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它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作文教学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提高小学作文的教学水平应着眼于小学作文课堂教学。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是小学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中心环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课堂质量呢?关键是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课堂艺术性。
一、在形式上有所创新。
(一)改变原有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地利用各种校外媒体进行教学。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写出真诚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寻找生活的源头不只是小学生自己的事,更需要老师的指导。作为教师,只有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好生活,才能找到生活的源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的兴趣。皮亚杰说:任何智力发展的东西都来源于兴趣。有了写作的兴趣,就有了创造的来源。而作文是一门创造性极高的艺术。这和“教师教室讲解,学生教室作文”的单一课堂授课相比,即增强了事物的现实性和形象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记一次活动”的作文课,我把学生带到野外春游,举行了一次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学生花了较短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作文创造良好的作文环境。作文情境,指能触发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并由此激发写作情趣的具体场合情境。原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地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写作文时感到困难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即小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阅历,生活内容有限,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是不知道怎么写,需要教师当场指点。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克服这两方面的因素,为学生作文创造良好的作文情境。把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反映在屏幕上,可以拓展时空领域,增强信息刺激源,对学生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的综合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用电脑设计一篇漫画,可以激发学生写好一篇想象作文;用电脑提供一个场景,可以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指导写一个片段等等。
(三)改变为作文而上作文课为“多元化”作文课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展语文学习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谓“多元化”作文课教学,主要是指把作文课与其他课进行串联式教学,比如:在班队活动后安排作文教学。例如:春天来了,搞一次《春天的足迹》的班队活动,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春天的景色和查找颂春的优美句子,在写《春》的作文,就使得一篇写景的作文变得生动形象了。再比如:科技活动课后要求学生把科技小制作的过程写下来,也是一次很好的作文锻炼机会。
二、在习惯上有所改变。
(一)全面使用儿童语言,贴近学生语言实际。儿童语言的特点是儿童化、形象化、口语化、拟人化。在他们的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也带有类似的特征,这也正是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的本质区别。儿童文学之所以有自然美,关键在于儿童语言的优美。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要避免从语言的规范化去考虑儿童的语言。结合儿童的实际,让他们说出他们所想的,有所说就有所写。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我去看了妈妈饲养的小猪。哇!原来这么多小猪住在一个家里呀!我问妈妈:他们不会吵架吧?学生说“住”不说“挤”,说“家里”不说“猪圈”,在学生眼里,所有动物都是通人性的。如果教师没有注意这一点,就失去了儿童文学的特色。教学时也应根据儿童的实际,使用他们的语言教学,使作文教学自然而然地进行。
(二)注重学生课前情绪,调整良好的课堂状态。课前情绪是学生进入良好课堂状态的关键一步,学生有了良好的课堂状态,相对来说,听课质量就会提高。由于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还是其他课业原因,有的学生不能调整良好的情绪进入课堂状态,这就需要教师作为适当调整:由一支歌,一个游戏,或者一个故事来改变学生的课前情绪,进入良好的课堂状态。另外,课堂语言要多表扬、鼓励的语言,少用批评、斥责的语言,也是小学作文教学课堂艺术的一个方面。小学生正是感情受挫频繁的一个阶段,也是接受新知识的黄金阶段,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三、在习作评语上有所体现。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因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其个性也千差万别。评语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注意个体因素,对不同对象下不同的评语。
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评语要能促进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有所突破;对较差的学生要不拘一格,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鼓励,表扬。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重在启发,对自负甚高的学生,评语要少赞扬、多指导,注重分析;对自尊心强且较敏感的学生,教师下评语时则应谨慎,不可使学生受到伤害。
总之,只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艺术特性,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与评语艺术,作文教学就能使师生心心相通,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在形式上有所创新。
(一)改变原有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地利用各种校外媒体进行教学。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写出真诚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寻找生活的源头不只是小学生自己的事,更需要老师的指导。作为教师,只有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好生活,才能找到生活的源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的兴趣。皮亚杰说:任何智力发展的东西都来源于兴趣。有了写作的兴趣,就有了创造的来源。而作文是一门创造性极高的艺术。这和“教师教室讲解,学生教室作文”的单一课堂授课相比,即增强了事物的现实性和形象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记一次活动”的作文课,我把学生带到野外春游,举行了一次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学生花了较短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作文创造良好的作文环境。作文情境,指能触发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并由此激发写作情趣的具体场合情境。原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地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写作文时感到困难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即小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阅历,生活内容有限,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是不知道怎么写,需要教师当场指点。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克服这两方面的因素,为学生作文创造良好的作文情境。把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反映在屏幕上,可以拓展时空领域,增强信息刺激源,对学生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的综合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用电脑设计一篇漫画,可以激发学生写好一篇想象作文;用电脑提供一个场景,可以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指导写一个片段等等。
(三)改变为作文而上作文课为“多元化”作文课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展语文学习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谓“多元化”作文课教学,主要是指把作文课与其他课进行串联式教学,比如:在班队活动后安排作文教学。例如:春天来了,搞一次《春天的足迹》的班队活动,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春天的景色和查找颂春的优美句子,在写《春》的作文,就使得一篇写景的作文变得生动形象了。再比如:科技活动课后要求学生把科技小制作的过程写下来,也是一次很好的作文锻炼机会。
二、在习惯上有所改变。
(一)全面使用儿童语言,贴近学生语言实际。儿童语言的特点是儿童化、形象化、口语化、拟人化。在他们的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也带有类似的特征,这也正是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的本质区别。儿童文学之所以有自然美,关键在于儿童语言的优美。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要避免从语言的规范化去考虑儿童的语言。结合儿童的实际,让他们说出他们所想的,有所说就有所写。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我去看了妈妈饲养的小猪。哇!原来这么多小猪住在一个家里呀!我问妈妈:他们不会吵架吧?学生说“住”不说“挤”,说“家里”不说“猪圈”,在学生眼里,所有动物都是通人性的。如果教师没有注意这一点,就失去了儿童文学的特色。教学时也应根据儿童的实际,使用他们的语言教学,使作文教学自然而然地进行。
(二)注重学生课前情绪,调整良好的课堂状态。课前情绪是学生进入良好课堂状态的关键一步,学生有了良好的课堂状态,相对来说,听课质量就会提高。由于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还是其他课业原因,有的学生不能调整良好的情绪进入课堂状态,这就需要教师作为适当调整:由一支歌,一个游戏,或者一个故事来改变学生的课前情绪,进入良好的课堂状态。另外,课堂语言要多表扬、鼓励的语言,少用批评、斥责的语言,也是小学作文教学课堂艺术的一个方面。小学生正是感情受挫频繁的一个阶段,也是接受新知识的黄金阶段,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三、在习作评语上有所体现。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因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其个性也千差万别。评语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注意个体因素,对不同对象下不同的评语。
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评语要能促进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有所突破;对较差的学生要不拘一格,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鼓励,表扬。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重在启发,对自负甚高的学生,评语要少赞扬、多指导,注重分析;对自尊心强且较敏感的学生,教师下评语时则应谨慎,不可使学生受到伤害。
总之,只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艺术特性,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与评语艺术,作文教学就能使师生心心相通,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 【发布时间】2017/11/1 9:14:27
- 【点击频次】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