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正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陶冶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对社会、对国家的兴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在农村则尤其突出。究其原因有下列几种。
1、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2、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3、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4、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如今的学生大大地不走运,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尽管作文难教难写,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益于事的,关键在于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在此,笔者就自己三十年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在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镜,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之农村生活较之丰富的城市生活要枯燥多了,这恰恰又是写作的一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那么我们有怎么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图文结合创设情境。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让学生看课文想象写景,再看视频理解文字,然后在悠扬音乐中诵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课文。下课时还布置学生将其改写成写景散文。二故弄玄虚求异创新。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习惯性思维,认为上课就那程序,对连续教他们几个学期的教师的细节,就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据说有个老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他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他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有一天,他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他并不予以理采,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三是就地取材拓宽视野。我们远离市镇,只好因地制宜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烈士陵园、车站等场所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这样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生活范围,增加情感体验。当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积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规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在进行教学、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随机观察训练,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机会,进行随机观察和写作训练。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老师讲课。但他却没有讲课,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便认真的回忆,有的还互相看看,好象要从对方的目光中寻找答案,很快学生们便一个个高高的把手举起。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之后,马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蓝色备课夹,面带微笑,健步走上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们鞠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这时,他扫视了我们一眼……”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还必须做到对生活要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例如,多数老师教学《愚公移山》时都会让学生去评论愚公到底“愚不愚”。学生自然会从环保、工效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
三、努力加强美文赏析指导,坚持做到读写结合训练。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在每周周清训练中总要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初三学生欣赏完《林中小溪》之后,大部分都被小溪那坚忍的品格、团结力量和永不停步奔向大洋精神所折服。而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感悟自然的文章相继出现了。另外,俗话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知识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多的知识积累就少,想写出好文章,那近似于痴人说梦,因此,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言而喻,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对读过的读物,做出读书卡片,写出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在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和不断练笔的基础上,就不愁学生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了?。这样读写结合,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强化课内课外作文训练,悉心指导学生作法技巧。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我还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到我们农村的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妈妈的手、春雨、门前的鱼塘、听风等等都进作文天地。体裁也变得形式多样。
五、切实改进作文批阅方案,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效益。
改进作文批阅方案,培养学生自己批阅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又一有效措施,也是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写道:“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能平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鉴于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基础,我认为作文批改可从以下几方面试着做:
1、交给方法。农村中学生由于被筛选过,所以我们要扶着他们前进。为此我们尝试了让学生写完作文后,首先,要他们自己独立修改一至两遍,看内容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其次,安排学生同桌互改要求:一是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二是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三是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最后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语言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再次,批语有共同要求:告诉学生眉批要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具体性和建设性。
2、分组互改。我们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再任命一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有组长集中各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有组长将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并分别签名。
3、勤于指导。在学生批改过程中,教师巡回加强指导,既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繁杂的问题,又要及时指导好学生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不知道批语如何写,错字、病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等,因此,教师要随叫随到,别怕麻烦,并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词典、讨论或查阅手头资料,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问题多集思广益,不轻易下结论,批语尽量做到准确有针对性。
4、做好笔记。批改或复阅本组其他学生的作文时,要求学生要边批边记,即把四本作文的优缺点找出来,以便与自己的作文比较。通过看、记,把妙语佳句、新颖的开头结尾、好的写作方法记下,为以后写此类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的学生大多自备了《写作手册》积累名言警句、优美词句等,作文时学以致有,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5、写下体会。我们还可安排学生在轮流批阅后将作文发给作者,作者仔细看批改后的作文,既看原文,又要看批语,还要改正错字,病句。然后对照笔录的别人作文的优点,写出此次作文的感受或受到的启示,以及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这样,使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有一个升华过程。
综上所述,作文批改创新五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符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文有法而无定法贵在没法。”文章怎样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可贵之处在于不效法别人的老路走,有自己的创新。作文教学也一样,只要能切实提高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水平,减轻农村中学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负担,就是可取的。
1、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2、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3、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4、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如今的学生大大地不走运,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尽管作文难教难写,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益于事的,关键在于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在此,笔者就自己三十年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在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镜,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之农村生活较之丰富的城市生活要枯燥多了,这恰恰又是写作的一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那么我们有怎么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图文结合创设情境。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让学生看课文想象写景,再看视频理解文字,然后在悠扬音乐中诵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课文。下课时还布置学生将其改写成写景散文。二故弄玄虚求异创新。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习惯性思维,认为上课就那程序,对连续教他们几个学期的教师的细节,就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据说有个老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他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他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有一天,他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他并不予以理采,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三是就地取材拓宽视野。我们远离市镇,只好因地制宜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烈士陵园、车站等场所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这样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生活范围,增加情感体验。当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积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规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在进行教学、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随机观察训练,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机会,进行随机观察和写作训练。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老师讲课。但他却没有讲课,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便认真的回忆,有的还互相看看,好象要从对方的目光中寻找答案,很快学生们便一个个高高的把手举起。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之后,马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蓝色备课夹,面带微笑,健步走上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们鞠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这时,他扫视了我们一眼……”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还必须做到对生活要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例如,多数老师教学《愚公移山》时都会让学生去评论愚公到底“愚不愚”。学生自然会从环保、工效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
三、努力加强美文赏析指导,坚持做到读写结合训练。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在每周周清训练中总要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初三学生欣赏完《林中小溪》之后,大部分都被小溪那坚忍的品格、团结力量和永不停步奔向大洋精神所折服。而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感悟自然的文章相继出现了。另外,俗话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知识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多的知识积累就少,想写出好文章,那近似于痴人说梦,因此,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言而喻,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对读过的读物,做出读书卡片,写出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在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和不断练笔的基础上,就不愁学生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了?。这样读写结合,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强化课内课外作文训练,悉心指导学生作法技巧。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我还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到我们农村的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妈妈的手、春雨、门前的鱼塘、听风等等都进作文天地。体裁也变得形式多样。
五、切实改进作文批阅方案,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效益。
改进作文批阅方案,培养学生自己批阅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又一有效措施,也是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写道:“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能平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鉴于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基础,我认为作文批改可从以下几方面试着做:
1、交给方法。农村中学生由于被筛选过,所以我们要扶着他们前进。为此我们尝试了让学生写完作文后,首先,要他们自己独立修改一至两遍,看内容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其次,安排学生同桌互改要求:一是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二是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三是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最后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语言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再次,批语有共同要求:告诉学生眉批要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具体性和建设性。
2、分组互改。我们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再任命一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有组长集中各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有组长将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并分别签名。
3、勤于指导。在学生批改过程中,教师巡回加强指导,既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繁杂的问题,又要及时指导好学生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不知道批语如何写,错字、病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等,因此,教师要随叫随到,别怕麻烦,并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词典、讨论或查阅手头资料,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问题多集思广益,不轻易下结论,批语尽量做到准确有针对性。
4、做好笔记。批改或复阅本组其他学生的作文时,要求学生要边批边记,即把四本作文的优缺点找出来,以便与自己的作文比较。通过看、记,把妙语佳句、新颖的开头结尾、好的写作方法记下,为以后写此类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的学生大多自备了《写作手册》积累名言警句、优美词句等,作文时学以致有,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5、写下体会。我们还可安排学生在轮流批阅后将作文发给作者,作者仔细看批改后的作文,既看原文,又要看批语,还要改正错字,病句。然后对照笔录的别人作文的优点,写出此次作文的感受或受到的启示,以及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这样,使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有一个升华过程。
综上所述,作文批改创新五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符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文有法而无定法贵在没法。”文章怎样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可贵之处在于不效法别人的老路走,有自己的创新。作文教学也一样,只要能切实提高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水平,减轻农村中学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负担,就是可取的。
- 【发布时间】2017/11/1 9:40:52
- 【点击频次】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