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课堂的精彩小结——“点睛”之笔
【关键词】 语文;课堂;小结;创新;作用;学生;
【正文】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结尾,整节教学活动的总结,之所以被称之为“小结”,不在于其小,而在于其精。课堂小结时间不长,但我们要充分关注课堂小结,精心设计出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课堂小结,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求索知识的真谛。
一、在课堂小结的形式上要有所创新。
与精彩的导语设计相比,教师在课堂小结上花费的心思要少得多,在实际操作中也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多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简单地重复一遍。怎样才能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呢?我认为首先要在小结的形式上有所创新。
1.首尾呼应式
写文章讲究首尾呼应,讲课也是如此。在设置导入语时可以设置一些“主问题”,整堂课紧紧围绕着这几个“主问题”展开。在课堂结束前,用小结照应导语中的这几个问题,会使整堂课的学习变成一个“圆”,让学生在整体上更全面地了解课文。例如在讲授《颐和园》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这三个主要问题。一堂课,学生带着疑问饶有兴趣地学完课文,疑问解决了,也很容易地总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2.表格式小结
当讲课的内容零碎纷繁时,可以通过“列表格式”小结将内容分类整理,这样会使学生学起来更有条有理。相反,有时讲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通过列表小结后,能使所讲内容更加深刻、具体、详细。例如在学完《新型玻璃》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填充下面的表格并思考:新型玻璃有哪几种?特点和作用是什么?通过列表格,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新型玻璃的作用和文章的中心。
3.探究式小结
讲完新授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和联系点,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例如在学完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梅花魂》一文通过记叙作者回忆了伯父的四件事赞颂了伯父爱国的精神。如果《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也借用这种写法,删掉父亲对儿子的评价,而只保留母亲对我的评价这部分内容,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通过比较和分析,学生认识到:写父亲对儿子的评价同样也是在写“父爱的伟大”,写出父亲和母亲对他不同的评价给他带来的影响,她对他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学生对写人类文章写法的理解又加深了。
4.设置悬念的小结
课堂小结不仅是圆满的句号,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输理总结,然后巧设悬念,使学生急于求知下面的内容。
5.想象式小结
用结束语帮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促使学生对课文主题产生更深入的认识。例如《凡卡》的结尾,没有写出凡卡今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留给读者的只是省略号。一位教师教这篇课文,留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假如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会接他回乡下吗?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这些问题萦回在学生脑际,使他们深深关心着凡卡的命运。学生通过讨论,加上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故事情节展开了联想。
6.延伸式小结
延伸阅读即学习了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后,就要再延伸阅读这位作家的有关资料或其它作品,使学生能够得到对这位作家及其作品较为全面的印象。如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篇课文后,就可以让学生阅读他的其它词作品。
7.比较式小结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风格等相近或相对的作品放在一起读的方法,来品味作品之间的异同。学习了《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后,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比较阅读,品味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
二、行之有效的课堂小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很多教师不重视课堂小结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小结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1.课堂小结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要领。教师讲课虽然涉及较多的内容,但不一定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学生只须掌握知识重点、理解其精神实质就可以了。概括性较强的课堂小结恰恰可以去繁就简,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容易与旧知产生联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堂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准确概括知识、提示知识的本质属性的小结必定能锻炼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
3.课堂小结是复习的重要依据。“善读书者能把书读薄”是因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的缘故。根据课堂小结这个概括复习旧知可以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形式创新,行之有效的课堂小结,既可以理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堂结尾,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而且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还要有回味无穷的尾声,才能达到“课堂尽、思未了”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廖兰清. 新理念下的情境教学[J]. 甘肃教育, 2005, (Z1)
[2]孔凡成. 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 教育评论, 2005, (01)
[3]李吉林. 情境教学特点浅说[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 (04)
一、在课堂小结的形式上要有所创新。
与精彩的导语设计相比,教师在课堂小结上花费的心思要少得多,在实际操作中也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多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简单地重复一遍。怎样才能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呢?我认为首先要在小结的形式上有所创新。
1.首尾呼应式
写文章讲究首尾呼应,讲课也是如此。在设置导入语时可以设置一些“主问题”,整堂课紧紧围绕着这几个“主问题”展开。在课堂结束前,用小结照应导语中的这几个问题,会使整堂课的学习变成一个“圆”,让学生在整体上更全面地了解课文。例如在讲授《颐和园》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这三个主要问题。一堂课,学生带着疑问饶有兴趣地学完课文,疑问解决了,也很容易地总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2.表格式小结
当讲课的内容零碎纷繁时,可以通过“列表格式”小结将内容分类整理,这样会使学生学起来更有条有理。相反,有时讲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通过列表小结后,能使所讲内容更加深刻、具体、详细。例如在学完《新型玻璃》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填充下面的表格并思考:新型玻璃有哪几种?特点和作用是什么?通过列表格,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新型玻璃的作用和文章的中心。
3.探究式小结
讲完新授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和联系点,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例如在学完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梅花魂》一文通过记叙作者回忆了伯父的四件事赞颂了伯父爱国的精神。如果《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也借用这种写法,删掉父亲对儿子的评价,而只保留母亲对我的评价这部分内容,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通过比较和分析,学生认识到:写父亲对儿子的评价同样也是在写“父爱的伟大”,写出父亲和母亲对他不同的评价给他带来的影响,她对他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学生对写人类文章写法的理解又加深了。
4.设置悬念的小结
课堂小结不仅是圆满的句号,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输理总结,然后巧设悬念,使学生急于求知下面的内容。
5.想象式小结
用结束语帮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促使学生对课文主题产生更深入的认识。例如《凡卡》的结尾,没有写出凡卡今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留给读者的只是省略号。一位教师教这篇课文,留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假如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会接他回乡下吗?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这些问题萦回在学生脑际,使他们深深关心着凡卡的命运。学生通过讨论,加上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故事情节展开了联想。
6.延伸式小结
延伸阅读即学习了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后,就要再延伸阅读这位作家的有关资料或其它作品,使学生能够得到对这位作家及其作品较为全面的印象。如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篇课文后,就可以让学生阅读他的其它词作品。
7.比较式小结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风格等相近或相对的作品放在一起读的方法,来品味作品之间的异同。学习了《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后,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比较阅读,品味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
二、行之有效的课堂小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很多教师不重视课堂小结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小结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1.课堂小结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要领。教师讲课虽然涉及较多的内容,但不一定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学生只须掌握知识重点、理解其精神实质就可以了。概括性较强的课堂小结恰恰可以去繁就简,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容易与旧知产生联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堂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准确概括知识、提示知识的本质属性的小结必定能锻炼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
3.课堂小结是复习的重要依据。“善读书者能把书读薄”是因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的缘故。根据课堂小结这个概括复习旧知可以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形式创新,行之有效的课堂小结,既可以理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堂结尾,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而且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还要有回味无穷的尾声,才能达到“课堂尽、思未了”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廖兰清. 新理念下的情境教学[J]. 甘肃教育, 2005, (Z1)
[2]孔凡成. 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 教育评论, 2005, (01)
[3]李吉林. 情境教学特点浅说[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 (04)
- 【发布时间】2017/11/1 9:51:46
- 【点击频次】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