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关键词】 ;
【正文】 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因此,就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正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5 - 6 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1.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而好奇好问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探索的动力,收获的喜悦。如在教学《小露珠》的理解课文阶段,我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目标,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了努力方向。然后按目标系统中子目标的要求问:“课文里为什么说青蛙是“蹦”到大荷叶上,而不说它“来”到大荷叶上呢?”学生一边看图和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想,并准备回答老师提问。讨论时,学生发现,有时候一个动词就可以把一个动物写活了。学生的回答说明,学生为了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必须集中注意力思考,并联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去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同时,认真阅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判断在青蛙动作时时用“蹦”好,孩子用“来”好。这样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情境,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启发主动质疑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1.提出要求,促使学生认真读书。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2.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读得最棒,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
3.阅读的方法要具体化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除了重视教给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以外,还应力求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起来,做到以学路带教路、以语言带内容,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领悟。千万不能把自学局限于读读、背背、抄抄。要打破框框,放手让学生自己从多种角度去预习,能尝试多少是多少,不求一样,但求一试。这样,学生会尽自己的能力去预习,长此以往,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我们还应当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以读为中心,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的题目应当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应当根据学生之上的高低、基础的优劣、能力的强弱等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提出不同要求。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分享成功的喜悦,既发展了个性,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不同类型的文章,其阅读理解是各有侧重,有的重在获取信息,有的重在启迪思维,有的重在激励人生。提高阅读理解力,应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三、正面鼓励,循循善诱,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要使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一定要坚持正面鼓励,循循善诱,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组织读书读报比赛,故事会比赛等,使学生不仅课内读书,课外也读书。为此,在课外阅读训练时,首先加大阅读量,以注音课外读物为主,以开发学生智力的刊物为辅,带领学生认真阅读,圈划出好词佳句,背诵富有童趣和蕴有哲理的好诗歌,变单一的、毫无目的的看报为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过程,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扩充了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当他们的成绩得到认可和赞扬以后,其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会不断提高,认真读书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四、坚持复述文章内容
“复述文章内容”就是学生在“查”与“读”之后,按照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能力训练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①详细复述,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②扼要复述,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③创造性复述,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讲述方式,适合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讲述训练中,或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或改变文章的角度进行讲述,或换成另一种体裁进行讲述,或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形式多样,自由灵活。然而,不管如何改变复述方式,都要对文章进行一点评论。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以上各种阅读复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理解文意和阅读后答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1.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而好奇好问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探索的动力,收获的喜悦。如在教学《小露珠》的理解课文阶段,我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目标,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了努力方向。然后按目标系统中子目标的要求问:“课文里为什么说青蛙是“蹦”到大荷叶上,而不说它“来”到大荷叶上呢?”学生一边看图和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想,并准备回答老师提问。讨论时,学生发现,有时候一个动词就可以把一个动物写活了。学生的回答说明,学生为了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必须集中注意力思考,并联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去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同时,认真阅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判断在青蛙动作时时用“蹦”好,孩子用“来”好。这样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情境,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启发主动质疑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1.提出要求,促使学生认真读书。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2.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读得最棒,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
3.阅读的方法要具体化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除了重视教给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以外,还应力求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起来,做到以学路带教路、以语言带内容,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领悟。千万不能把自学局限于读读、背背、抄抄。要打破框框,放手让学生自己从多种角度去预习,能尝试多少是多少,不求一样,但求一试。这样,学生会尽自己的能力去预习,长此以往,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我们还应当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以读为中心,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的题目应当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应当根据学生之上的高低、基础的优劣、能力的强弱等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提出不同要求。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分享成功的喜悦,既发展了个性,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不同类型的文章,其阅读理解是各有侧重,有的重在获取信息,有的重在启迪思维,有的重在激励人生。提高阅读理解力,应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三、正面鼓励,循循善诱,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要使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一定要坚持正面鼓励,循循善诱,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组织读书读报比赛,故事会比赛等,使学生不仅课内读书,课外也读书。为此,在课外阅读训练时,首先加大阅读量,以注音课外读物为主,以开发学生智力的刊物为辅,带领学生认真阅读,圈划出好词佳句,背诵富有童趣和蕴有哲理的好诗歌,变单一的、毫无目的的看报为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过程,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扩充了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当他们的成绩得到认可和赞扬以后,其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会不断提高,认真读书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四、坚持复述文章内容
“复述文章内容”就是学生在“查”与“读”之后,按照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能力训练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①详细复述,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②扼要复述,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③创造性复述,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讲述方式,适合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讲述训练中,或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或改变文章的角度进行讲述,或换成另一种体裁进行讲述,或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形式多样,自由灵活。然而,不管如何改变复述方式,都要对文章进行一点评论。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以上各种阅读复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理解文意和阅读后答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
- 【发布时间】2017/11/1 10:04:04
- 【点击频次】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