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复习方法多样化,让数学复习不再枯燥
随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所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数学现实”,尤其到了高年级,学生必须要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积累相当的活动经验。根据高年级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水平,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整理复习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能够对知识进行分类,抽取重难点,建立数学模型。由于处于训练的初期,所以我将短期目标定位:
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归纳,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
2.通过归纳与整理巩固就知识的同时,达到预习新知识的目的。
3.通过归纳与整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经过一段时间段的“摸爬滚打”,在达成这三个目标方面有了一点点的收获,但也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下面我就结合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让“归纳与整理”成为复习课的重心,培养学生归纳与整理的主动性。
将复习课以往习惯于“先理再练”或“边练边理”的课堂结构调整为“课前预习——归纳整理——互动辨析——应用感悟”。重视“归纳与整理”环节,并将“归纳与整理”置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辨析”之前,这不仅仅在时间上保证了“归纳与整理”的充分性,更在实际效果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起初,学生对“归纳与整理”环节感到不太适应。鉴于这样的情况我注意到了课前找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5到6人,具体了解他们的“课前预习”完成度,根据了解情况再向全班布置“课前预习”内容。课上及时加入各组讨论,具体了解学生“归纳与整理”的进展及产生的问题。同时,将自己的“归纳与整理”经验作为案例呈现给学生,介绍自己在“归纳与整理”某一具体单元时,如何从零散的知识中找到单元重难点,如何以更美观、简洁的方式展示自己“归纳与整理”成果等。
学生在启发下,慢慢学会了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结构和重难点;慢慢学会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质疑别人的“归纳与整理”结果;慢慢学会了向同伴学习丰富自己的“归纳与整理”成果,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涌现活力。
二、从学困生入手,培养归纳与整理的自信心。
每个班级总存在着学习力强和学习力不强的学生,他们之间无论是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学困生能不能积极主动有效进行“归纳与整理”成了复习课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调动学困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我尝试将补后工作放在“课前预习”环节。即课前将一部分学困生找来,将第二天即将复习的话题提前与他们交谈,通过回顾、记忆、练习、讨论相机给他们补习,同时适当指导他们回家如何从个人角度做好单元整理工作。这样,课堂上他们的底气更足,发言、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也会大大提高。对于比较有独创性想法,学习力较强的学生,我也在课前给予单独指导,对他们独立进行的“归纳与整理”适当提出个人建议,供他们参考,这样课堂上的气氛更活跃、更新颖,提供更多思考、讨论的机会。
三、归纳与整理结果的呈现
整理与归纳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预习、辨析得形式以外,我这学期尝试让学生自己看书找重点题,以编试卷的形式来呈现他们的复习结果。试卷的规格老师详细规定,每份试卷必须是A4的纸,平均分成两份,试卷中题型要丰富,涉及到填空、选择、判断等,所选的题目必须从书中节选,这类题必须是自己认为本单元重点的题目。初次出试卷,学生们的出题质量并不是很高,通过班内同学交换试卷做题,有的学生会发现别的同学是如何出一份试卷的。慢慢地,孩子们的出题水平越来越高,书写的也非常认真,他们最感兴趣的环节就是交换试卷,每个同学都很希望得到一份高质量的试卷。我想通过这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总之,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亲自探索、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掌握知识和方法,实现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这是是学生体验成功的美好时刻,同时归纳整理出知识的结构也是小学教学新课的高潮。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少了它,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不仅不完整,也是不科学的。
- 【发布时间】2017/11/1 10:05:45
- 【点击频次】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