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探索

 

【作者】 宋庆芬

【机构】 贵州省贵定县德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育随着时代进步在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多种多样,而创新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作为肩负着培育四有新人重任的光荣人民教师,更需要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掌握育人的各个环节,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当今合格教师的一个评定标准。启发式教学为中国大教育家孔子首创,后来的教育工作者继承与发扬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和所学知识,通过教师对教学环节合理地安排和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下面就我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正确运用谈谈看法:
  一、重在启发的时机
  医生治病讲求根据季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拨和优化。一是要“适时”,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重在“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动口、动脑、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注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法,但关键是根据学校实际,年级实际,班级实际,学生实际而灵活运用。如果把一种教法当做一个固定模式,什么时候都是那一套,是不适时宜的。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我坚信,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 【发布时间】2017/11/1 11:13:34
  • 【点击频次】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