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关键词】 语文课程;主导方式;探究学习;
【正文】当前,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但应试教育仍“割不断,理还乱”,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探究型课堂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热热闹闹进行的背景下,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层次不穷,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上公开课的老师在课后的说课中说到,他在上课之前整整读了一个星期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结果是越读越糊涂,越读越难懂。面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我们的老师迷惑了,特别是在上课过程中如何来上新教材,怎么上得好的问题,成了老师们讨论很研究的焦点。探究性学习是现在实现新课改提出的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在教育现状相对落后的农村初中,受学生水平、教师素质的影响,加上考试压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凯洛夫以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引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教学法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教师向学生传授间接的知识经验,用既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够减少探究过程中摸索、错误的次数,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所以更有效、更快速,更能适应目前的考试制度。而要把新课标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改革成了焦点,课堂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主渠道。用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来上探究型的一堂课呢。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各方面的理论,总结出以下的模式: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读感悟——激励探究——自主发展
一、创设情境
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几乎一切教学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只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情况才有助于教学的最优化。如:在我校刘老师上的公开课《风筝》中,刘老师先用课件播放歌曲《童年》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小孩放风筝的图片,放松了学生紧张的情绪,同时也联系到了上课的主题,游戏应该是快乐的,而在《风筝》这篇课文中,作者却产生了另外一种看法。这样的情景创设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总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投入探究活动。
二、明确目标
这是自读自悟的必要准备,目标可采用以下方式确定:从学生质疑问难中筛选,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设定,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中自主生发的。这一环节的操作中,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埋怨学生不会提问,而应通过这一环节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和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自读感悟
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以及活动的价值,就会生发学习的需要,从而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自读感悟是以前面的问题设置为前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语言,并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围绕问题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努力去发现问题的习惯,遇到问题坚韧不拔地探究的习惯,勤于运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养成了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将受益终身。
四、激励探究
激励探究就是教师多方位、多角度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究、创造的过程。这一环节既要完成对“自读感悟”成果的检验,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语言规律、思想情感及学习方法的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思想是多激励,少批评;多启发,少灌输;多指点,少包办。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旨在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勇敢、主动的探究品质。
激励探究的具体方法,如:揭示各种各样的矛盾,可以起到激活思维的作用。在对教材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初中语课文中存在的“矛盾”很多,有的是大起大落的情节上的矛盾,有的是人物性格、心理上的矛盾,有的是遣词造句上的矛盾。这些矛盾作为教师激活学生思维的切入口是非常有价值的。故意出错。根据孩子好奇心重,乐于挑剔的心理特点,课堂上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让他们听辩、观察、比较,长此以往,也是很有收效的。一是可以培养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利于形成独立的人格;二是可以进行思维训练,训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三是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训练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条理性。比如?“听辨纠错”便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形式。即教师说、读或背原文中的一段或一句话,故意将某个字读音念错,或不动声色地增删、替换掉某个词,还可将朗读的语速、语气等进行相反的处理,待学生提出异议后,顺势反诘,引起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争辩,从而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启发求异。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强调决定性,忽视灵活性;重视必然性,忽视偶然性。这样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定势,会妨碍学生智力持续、全面的发展,扼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甚至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创造性发挥。而启发求异,则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尝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性的,使学生具备高素质人才必须的思维模式,这是21世纪的教学所要追求的。语文教学中贯穿这一思想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挣脱思想的羁绊,敢于标新立异,学得更主动、更积极。如:同一内容在语言的表达上可以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也可以多角度地展开;感情朗读课文时也可有不同的读法(即个性化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想想,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谁还有其它意见呀?”
五、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指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积累、迁移、运用等手段,达到心理内化、形成素质的目的。主要方法有:有选择地摘录、背诵语言;进行迁移运用型的练习,如我校的黄老师上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中,黄老师在最后设计了每个学生发一张纸,自己折一中东西。进一步升华了学生所学的内容;课后存疑,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等。这个迁移、运用的过程最好能体现层次性、选择性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主动地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也完成对前一环节效果的反馈检验。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探究型课堂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热热闹闹进行的背景下,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层次不穷,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上公开课的老师在课后的说课中说到,他在上课之前整整读了一个星期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结果是越读越糊涂,越读越难懂。面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我们的老师迷惑了,特别是在上课过程中如何来上新教材,怎么上得好的问题,成了老师们讨论很研究的焦点。探究性学习是现在实现新课改提出的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在教育现状相对落后的农村初中,受学生水平、教师素质的影响,加上考试压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凯洛夫以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引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教学法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教师向学生传授间接的知识经验,用既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够减少探究过程中摸索、错误的次数,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所以更有效、更快速,更能适应目前的考试制度。而要把新课标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改革成了焦点,课堂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主渠道。用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来上探究型的一堂课呢。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各方面的理论,总结出以下的模式: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读感悟——激励探究——自主发展
一、创设情境
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几乎一切教学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只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情况才有助于教学的最优化。如:在我校刘老师上的公开课《风筝》中,刘老师先用课件播放歌曲《童年》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小孩放风筝的图片,放松了学生紧张的情绪,同时也联系到了上课的主题,游戏应该是快乐的,而在《风筝》这篇课文中,作者却产生了另外一种看法。这样的情景创设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总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投入探究活动。
二、明确目标
这是自读自悟的必要准备,目标可采用以下方式确定:从学生质疑问难中筛选,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设定,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中自主生发的。这一环节的操作中,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埋怨学生不会提问,而应通过这一环节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和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自读感悟
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以及活动的价值,就会生发学习的需要,从而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自读感悟是以前面的问题设置为前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语言,并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围绕问题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努力去发现问题的习惯,遇到问题坚韧不拔地探究的习惯,勤于运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养成了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将受益终身。
四、激励探究
激励探究就是教师多方位、多角度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究、创造的过程。这一环节既要完成对“自读感悟”成果的检验,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语言规律、思想情感及学习方法的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思想是多激励,少批评;多启发,少灌输;多指点,少包办。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旨在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勇敢、主动的探究品质。
激励探究的具体方法,如:揭示各种各样的矛盾,可以起到激活思维的作用。在对教材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初中语课文中存在的“矛盾”很多,有的是大起大落的情节上的矛盾,有的是人物性格、心理上的矛盾,有的是遣词造句上的矛盾。这些矛盾作为教师激活学生思维的切入口是非常有价值的。故意出错。根据孩子好奇心重,乐于挑剔的心理特点,课堂上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让他们听辩、观察、比较,长此以往,也是很有收效的。一是可以培养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利于形成独立的人格;二是可以进行思维训练,训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三是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训练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条理性。比如?“听辨纠错”便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形式。即教师说、读或背原文中的一段或一句话,故意将某个字读音念错,或不动声色地增删、替换掉某个词,还可将朗读的语速、语气等进行相反的处理,待学生提出异议后,顺势反诘,引起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争辩,从而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启发求异。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强调决定性,忽视灵活性;重视必然性,忽视偶然性。这样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定势,会妨碍学生智力持续、全面的发展,扼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甚至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创造性发挥。而启发求异,则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尝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性的,使学生具备高素质人才必须的思维模式,这是21世纪的教学所要追求的。语文教学中贯穿这一思想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挣脱思想的羁绊,敢于标新立异,学得更主动、更积极。如:同一内容在语言的表达上可以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也可以多角度地展开;感情朗读课文时也可有不同的读法(即个性化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想想,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谁还有其它意见呀?”
五、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指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积累、迁移、运用等手段,达到心理内化、形成素质的目的。主要方法有:有选择地摘录、背诵语言;进行迁移运用型的练习,如我校的黄老师上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中,黄老师在最后设计了每个学生发一张纸,自己折一中东西。进一步升华了学生所学的内容;课后存疑,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等。这个迁移、运用的过程最好能体现层次性、选择性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主动地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也完成对前一环节效果的反馈检验。
- 【发布时间】2017/11/1 11:16:25
- 【点击频次】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