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
【关键词】 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
【正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现代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和归宿。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之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这里,“鱼”是指知识,“渔”则为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渔”教学观点是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的,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以传授学习方法、工作步骤、操作流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爱好和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作为辅导者和教学中的顾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专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自学活动,本身就包含有尝试、探索、创造的因素,是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某一具体认识任务的过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并掌握自学方法。如在讲《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甲方观点是:要保护蛇,乙方观点是:不要保护蛇。在激烈的辩论中,甲方同学总结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让庄稼获得好收成并保护粮食,所以要保护。乙方的理由是:蛇虽然能保护庄稼和粮食,但是它有毒,人类不小心也会受到它的伤害,为了保护人类的安全,不应保护它,人类可以保护和繁殖猫和猫头鹰来除鼠害。在这一辩论中,甲乙双方各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评价蛇,各说各有理。通过辩论,既培养了学生辩论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欢乐,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掌握学习方法的欢乐。另外,在教学时,还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等展现书中的情境,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工具书主要是字典和词典。要使小学生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每查一个字、词,能说出这个字、词的意思,能根据上下文从字典中选择词义。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就必备了阅读和自学的前提。
如今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和词典的良好习惯,对常见字或词也往往不明其意,如不懂“的”“似”“着”等常见多音字的读音、意思和用法。不会用汉语拼音查阅字典的也为数很多;不能熟练地运用部首检字的更习以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武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学生查到了字不会看注释,只会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讲字的结构,给学生一把钥匙,培养学生自觉地、熟练地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勤查字典词典是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科学支配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阅读时遇到重要的生字词时,写作文遇到没有把握区分是否错别字时,应立即查词典的习惯。看课外书时摘抄好的句、段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拿到教师批改的作业首先认真改错的习惯等等。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读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1.精读与浏览。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精读,不仅要了解课文大意,还要深刻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基本内容,经过自己消化以后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基本意思,最后还要区分出需要记忆的部分和需要学会应用的部分,并努力达到记忆和运用的要求。
小学生经常阅读的报刊、童话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课外读物,可采用浏览的方法,但对其中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可适当采用精读的方法,作点摘抄,写点心得。
2.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专心读书、加深理解、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积累有用的资料。小学生常用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有书面笔记和摘录笔记两种,有时也用列提纲、写概要、写心得等形式。
3.提出疑难问题和主动寻求解答。学贵有疑,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于不会读书。教师应培养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读书善疑,还要教给学生从教科书或参考书中寻求答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专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自学活动,本身就包含有尝试、探索、创造的因素,是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某一具体认识任务的过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并掌握自学方法。如在讲《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甲方观点是:要保护蛇,乙方观点是:不要保护蛇。在激烈的辩论中,甲方同学总结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让庄稼获得好收成并保护粮食,所以要保护。乙方的理由是:蛇虽然能保护庄稼和粮食,但是它有毒,人类不小心也会受到它的伤害,为了保护人类的安全,不应保护它,人类可以保护和繁殖猫和猫头鹰来除鼠害。在这一辩论中,甲乙双方各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评价蛇,各说各有理。通过辩论,既培养了学生辩论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欢乐,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掌握学习方法的欢乐。另外,在教学时,还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等展现书中的情境,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工具书主要是字典和词典。要使小学生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每查一个字、词,能说出这个字、词的意思,能根据上下文从字典中选择词义。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就必备了阅读和自学的前提。
如今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和词典的良好习惯,对常见字或词也往往不明其意,如不懂“的”“似”“着”等常见多音字的读音、意思和用法。不会用汉语拼音查阅字典的也为数很多;不能熟练地运用部首检字的更习以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武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学生查到了字不会看注释,只会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讲字的结构,给学生一把钥匙,培养学生自觉地、熟练地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勤查字典词典是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科学支配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阅读时遇到重要的生字词时,写作文遇到没有把握区分是否错别字时,应立即查词典的习惯。看课外书时摘抄好的句、段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拿到教师批改的作业首先认真改错的习惯等等。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读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1.精读与浏览。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精读,不仅要了解课文大意,还要深刻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基本内容,经过自己消化以后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基本意思,最后还要区分出需要记忆的部分和需要学会应用的部分,并努力达到记忆和运用的要求。
小学生经常阅读的报刊、童话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课外读物,可采用浏览的方法,但对其中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可适当采用精读的方法,作点摘抄,写点心得。
2.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专心读书、加深理解、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积累有用的资料。小学生常用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有书面笔记和摘录笔记两种,有时也用列提纲、写概要、写心得等形式。
3.提出疑难问题和主动寻求解答。学贵有疑,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于不会读书。教师应培养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读书善疑,还要教给学生从教科书或参考书中寻求答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 【发布时间】2017/11/1 11:40:23
- 【点击频次】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