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中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作者】 赞 本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拉加镇寄宿制藏文中学

【摘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重视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培养,注重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思索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探究性阅读是一种以学生阅读生疑为引线,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阅读模式。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改革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我在教学中试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 创新;阅读;探究;思维;
【正文】一、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青少年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他们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中学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主题深刻、特色鲜明。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肢解教材,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往往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权力。所以,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自问自答,鼓励学法创新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边学边想,鼓励质疑创新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创造性。
  二、珍视阅读体会,在阅读教学中展示学生个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主题也有不同的理解,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各以其情而自得”。
  因此,我在阅读教学探究性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性地探究教材中的某一方面,实现“点”的突破。
  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故乡》开头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对这一句话,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对语言的品味意识。教师若启发学生,这句话中有两个词形象鲜明,别具韵味。学生会马上注意到“苍黄”、“萧索”。此处可马上与季节特点联系,“苍黄”、“萧索”给人无限想象力,充满了新鲜味,与解放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韵味无穷,别具一格。这一处点拨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通过探究性阅读,学生提出了许多富有个性的见解,拓展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因此,探究性阅读,强调以人为本,展示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独特地去参悟自己的人生。
  三、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深化探究,解读文章的主题。
  这里以《绿》中“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这句话中“扑”字为例诱发学生探究:绿意怎么会扑?这个字写出了绿意的什么特征?在我们学到的文章中有无类似的用法?这些用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异曲同工之妙?(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中“小草绿得逼你的眼”、《小院》中“愈看山色愈切近,似乎向院子逼压过来”,这些句子都是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再推而广之,像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些句子也是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写出大自然的旺盛生机。这样步步推进,层层深究,学生能形成系统知识,摸清用词规律,从而达到提高能力,锤炼思维的作用。
  又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出世又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在些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较深的题目给学生探究:造成封建知识分子这种人格的精神土壤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从李白到苏轼、欧阳修)很明显受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应该说很有见地。
  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活水来自课堂,来自课本丰富多彩的语言,不走进语言深处,却从高处,从大处探究文章的人文内涵,学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课堂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无论是辛勤耕耘在教学岗位的语文教师,还是那些为科研孜孜求索的专业人士,都为探索阅读教学方法做出不懈努力。春天是美丽的,因为它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语文课探究性阅读教学也是多彩的,因为它活力无限、魅力无穷。
  • 【发布时间】2017/11/1 11:41:07
  • 【点击频次】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