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中高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预习;策略指导;
【正文】小学生在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通常是由教师带领学生们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初级阶段的学习。进入高年级后,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所以,学习方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简单。此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就成为教学任务的重点,课前预习就是其方法的精髓。课前预习不但可以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其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一、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既是起点,又是准备,对整个赛跑过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合理、充分地预习不但能让课堂听课效率加倍,还能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更轻松、高效,促进更深入地理解,让课堂变得更具活力和热情。预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其过程具体分为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三个步骤。其中预习作为三步中的起始步骤,作用自然不容小觑。预习主要能让学生提前了解新知识的内容及其难易程度,让学生做好接受新知识的思想准备,熟练掌握知识的定义和构架,为课上学习做铺垫。因此,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其重要性。
二、培养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策略指导
1.预习的原因。课前预习工作不光是为了熟悉新知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只要学生了解这一点,就会使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课前预习中去,让学生感觉到预习是有理可循的,最后事倍功半。
2.做好预习的时间安排。在做预习的时间安排方面,需要教师的认真研究,教师需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规划预习的时间,在课前预习指导中了解每位学生的预习能力,并且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安排和指导,帮助其找到预习的侧重点和难点加以辅导。
3.提高学生积极性、引导产生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路障”,有压力才有动力,给学生施压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问题、知识的求知欲,故意给学生留问题,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用问题来引导并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预习方法
1.合理利用教科书预习。权威的教科书就是小学生的全职老师,可以在课下进行查阅参考。经常利用教科书进行预习也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预习效率。
2.明确预习内容。由于小学生寻找学习重点的能力差,不知该从何开始预习,预习什么,导致学生预习效率低下,甚至起到负面影响。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和目标,只有让学生找到方向,预习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预习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3.给学生足够发挥的空间。学生预习新知识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这时学生便会发出质疑。有些教师为了尽快解决学生的问题,就会直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但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这种解答都不会记在心里,而是走马观花似的将答案暂存于大脑,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知识基本不可能熟记于心。因此,当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提高积极性,并且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重点,给其足够的发展空间,争取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给出答案。这种诱导解决方式能够有效的让学生熟记知识,并且提高预习能力。
4.提高预习效率。为使预习效果达到最佳,最基本的前提是充裕的预习时间。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课程,空出的时间必须足够学生们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预习的反馈情况,进行必要的预习检验,查看预习课文的重、难点圈划情况,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并且课前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深化课文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对于预习效果不同的同学进行表扬或者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拓宽预习的范围
在学习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词之前,预习课文是一项重要任务。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课文就仅仅是预习课文内容,将预习范围停留在表面,其实这样不能更彻底地认识课文,不能真正了解课文的背景。这时就需要学生拓宽预习的范畴,不局限于教科书,更要放眼课外,通过互联网或者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课文和作者更多的背景、相关知识。这对课上的学习理解非常有帮助。每一本教材都需要学生从目录到课文进行整体查阅,这样才能了解编者的编写目的,掌握书中知识的大概,方便接下来的详细学习。
五、建立科学的评判机制
预习不能仅靠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来完成,同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评判是教师参与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效果的定时检查,并且尽量反馈给学生积极、肯定的评判,受到鼓励影响,首先会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其次会使学生信心大增,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检查中应该注意方法的科学性,每天固定时间检查、从学生的课本与预习笔记方面着手,查看学生对新课程内容的圈画情况、理解感受程度等,及时解决学生在预习时遗留下来的问题。最终结合课堂教学,将预习的作用发挥出来,互相进行预习效果交流。
六、讲究预习的实效性
预习实效性的首要指标就是保证预习时间充足。中学的学习任务量逐渐加大,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消化理解,同时准备预习新课程,不浪费一分一秒,使预习效果达到最佳程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预习结果反馈,仔细分析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指导,画出问题的重点,在问题的附近处标注反馈信息。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提高预习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频繁的交流,使师生之间互相了解,避免师生之间交流时产生拘谨的情况,对预习效果理想的学生要积极表扬,对预习效果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并且找出失败原因进行改进。
学生能在小学阶段掌握中高年级语文预习的方法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乃至习惯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其成效也不仅限于小学阶段,中学、大学甚至是毕业后的学习习惯也会因此受益。通过预习,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和大脑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树立未来的自主创新精神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认真对待,坚持不懈,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结合实践和总结,将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预习嫩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2]王会杰.浅谈小学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8).
[3]李兆凤.赵虎.课程下小学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4]王蕴芬.规范预习步骤,提高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科研论坛,2010,(5).
一、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既是起点,又是准备,对整个赛跑过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合理、充分地预习不但能让课堂听课效率加倍,还能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更轻松、高效,促进更深入地理解,让课堂变得更具活力和热情。预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其过程具体分为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三个步骤。其中预习作为三步中的起始步骤,作用自然不容小觑。预习主要能让学生提前了解新知识的内容及其难易程度,让学生做好接受新知识的思想准备,熟练掌握知识的定义和构架,为课上学习做铺垫。因此,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其重要性。
二、培养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策略指导
1.预习的原因。课前预习工作不光是为了熟悉新知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只要学生了解这一点,就会使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课前预习中去,让学生感觉到预习是有理可循的,最后事倍功半。
2.做好预习的时间安排。在做预习的时间安排方面,需要教师的认真研究,教师需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规划预习的时间,在课前预习指导中了解每位学生的预习能力,并且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安排和指导,帮助其找到预习的侧重点和难点加以辅导。
3.提高学生积极性、引导产生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路障”,有压力才有动力,给学生施压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问题、知识的求知欲,故意给学生留问题,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用问题来引导并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预习方法
1.合理利用教科书预习。权威的教科书就是小学生的全职老师,可以在课下进行查阅参考。经常利用教科书进行预习也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预习效率。
2.明确预习内容。由于小学生寻找学习重点的能力差,不知该从何开始预习,预习什么,导致学生预习效率低下,甚至起到负面影响。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和目标,只有让学生找到方向,预习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预习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3.给学生足够发挥的空间。学生预习新知识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这时学生便会发出质疑。有些教师为了尽快解决学生的问题,就会直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但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这种解答都不会记在心里,而是走马观花似的将答案暂存于大脑,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知识基本不可能熟记于心。因此,当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提高积极性,并且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重点,给其足够的发展空间,争取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给出答案。这种诱导解决方式能够有效的让学生熟记知识,并且提高预习能力。
4.提高预习效率。为使预习效果达到最佳,最基本的前提是充裕的预习时间。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课程,空出的时间必须足够学生们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预习的反馈情况,进行必要的预习检验,查看预习课文的重、难点圈划情况,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并且课前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深化课文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对于预习效果不同的同学进行表扬或者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拓宽预习的范围
在学习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词之前,预习课文是一项重要任务。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课文就仅仅是预习课文内容,将预习范围停留在表面,其实这样不能更彻底地认识课文,不能真正了解课文的背景。这时就需要学生拓宽预习的范畴,不局限于教科书,更要放眼课外,通过互联网或者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课文和作者更多的背景、相关知识。这对课上的学习理解非常有帮助。每一本教材都需要学生从目录到课文进行整体查阅,这样才能了解编者的编写目的,掌握书中知识的大概,方便接下来的详细学习。
五、建立科学的评判机制
预习不能仅靠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来完成,同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评判是教师参与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效果的定时检查,并且尽量反馈给学生积极、肯定的评判,受到鼓励影响,首先会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其次会使学生信心大增,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检查中应该注意方法的科学性,每天固定时间检查、从学生的课本与预习笔记方面着手,查看学生对新课程内容的圈画情况、理解感受程度等,及时解决学生在预习时遗留下来的问题。最终结合课堂教学,将预习的作用发挥出来,互相进行预习效果交流。
六、讲究预习的实效性
预习实效性的首要指标就是保证预习时间充足。中学的学习任务量逐渐加大,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消化理解,同时准备预习新课程,不浪费一分一秒,使预习效果达到最佳程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预习结果反馈,仔细分析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指导,画出问题的重点,在问题的附近处标注反馈信息。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提高预习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频繁的交流,使师生之间互相了解,避免师生之间交流时产生拘谨的情况,对预习效果理想的学生要积极表扬,对预习效果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并且找出失败原因进行改进。
学生能在小学阶段掌握中高年级语文预习的方法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乃至习惯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其成效也不仅限于小学阶段,中学、大学甚至是毕业后的学习习惯也会因此受益。通过预习,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和大脑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树立未来的自主创新精神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认真对待,坚持不懈,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结合实践和总结,将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预习嫩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2]王会杰.浅谈小学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8).
[3]李兆凤.赵虎.课程下小学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4]王蕴芬.规范预习步骤,提高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科研论坛,2010,(5).
- 【发布时间】2017/12/5 9:12:35
- 【点击频次】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