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

 

【作者】 普琼次仁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中学

【摘要】 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估信息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其内容中主要包括有信息心理、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多方面。我国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素养;
【正文】引言:信息素质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等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所谓学生的信息素质就是学生在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迈入了信息时代的世纪,信息化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就对人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也成为他们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将成为他们的一项信息技术与必备的技能,这是新时代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教学实践。
  1.加强基础教学
  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发展了很久,但其主要体系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掌握了信息基础知识,才能更稳固地继续向前探索,因此,夯实学生的信息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收到良好效果的前提。
  1.1营造立体教学环境,让学生融入信息学习中
  信息知识是信息学习的理论支持,也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与灵活有趣的操作过程相比,信息理论却是抽象且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生动立体的教学环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例如,二进制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运算方法,但是对日常使用十进制的学生来说却很难转换思路,且单纯的语言和数字讲解又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二进制时钟Flash,用动画来表示基础算法,这不但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1.2课堂内容时刻与社会信息技术接轨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这不但给信息技术的研发者带来了挑战,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虽然现阶段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已经压缩了改版的时间,但是要做到随时跟进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不现实的,而陈旧的信息知识教学也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教师要肩负起将课堂教学与社会信息技术接轨的重任,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理论知识,将社会上最先进的信息知识带入课堂,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2.将理论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心,也是将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步,其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而将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成一种可发展的、能为其未来服务的能力,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和实践机会方面下工夫,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理解和接受能力。
  2.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中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没有很深的了解,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不会受到现有信息技术的限制,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并进行一些技术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并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动手操作。例如,在教授“Flash 动画制作”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可爱或者搞笑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好奇的心态下根据所学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自己制作动画。这样,学生在探索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综合信息素养。
  2.2增加学生信息实践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但是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不小,课后实践机会有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加大课堂实践的投入,只有使学生牢牢把握课堂实践的机会,才能真正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投入,不但要保证一人一机,而且要保证机器性能的优越;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实践讲解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给其更多的上机操作机会,让其独立探索。
  2.3效果评价和总结
  效果评价和总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大好时机。首先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并结合别人的发言,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其次教师也应适当做出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指出这些作品的长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加深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各种见解的合理性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个性发展,并适当地给予启发和引导,善于抓住学生中的创新点,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
  3.建立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 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各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活动课程,对学有余力、兴趣广泛的优秀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我校每年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裴林强.中学信息技术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2) :21.
  • 【发布时间】2017/12/5 9:14:07
  • 【点击频次】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