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
【正文】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主要从当前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提高教师的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一)重结果,轻过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在讲上机操作时,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操作,而很少引导学生去发现应该是这样操作的。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定位教师的作用。现在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指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要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让他们学会学习。任务驱动法是现在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某一单元之前,根据课本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大任务,然后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再分解成若干小任务,完成所有小任务之后,大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学生既能通过自主学习学到了知识,又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设计的误区
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注重统一学习要求、统一学习内容,而常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层次性、独立性。由于一个教学班内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师生互动的误区
上课时,老师往往只是坐在教师机前通过教学系统广播教学,而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在上课过程中过度提问一些优生,以与少数优生的互动代替全体学生的的互动,忽视了部分学生。往往用课件取代课本,忽视课本的作用。课本上凝结了多少位教育专家的心血,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地位是课件无法取代的,课件应仅起辅助作用,我们不能将两者的关系倒置。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价方式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符合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也为信息技术教学从客观上提供了教学依据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主观性要素,直接影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等角色的扮演,最终影响课改效果。提高信息技术老师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运用校本课程的能力
新课改强调课程资源意识,强调认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保障。现实中的课程资源既包含课程素材,也包含课程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环境资源等。为了更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好校本课程同样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重任。例如:在学校的艺术社团活动中,我大胆引入Scratch软件教学,这个软件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一套开源程序,专为八岁以上儿童设计,它不需要像传统编程软件那样逐行地“敲”代码,而是通过拖曳已经定义好的程序模块,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快速实现程序的编写。通过图形化的编程减少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枯燥的程序命令要求,使学生从死记命令及命令的使用参数中解放出来。学生学习编程不再是枯燥的命令组合的集成,整个编程就像儿童在搭有趣的积木玩具。通过不同的组合而迅速完成作品的创作,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二)整合教学的能力
在一些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并不单独成课,而是将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渗透到其它学科中,自此教师必须具备学科知识和组织教学的整合能力,我国信息技术课以学科形式出现,任课教师如果仅仅低层次传授软件操作方法,对学生创新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借助于其它学科的、社会的以及生活的问题来承载技术,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体现学用结合,要求教师能以“杂家”角色来服务课堂,通过多维整合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反思教学的能力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是“反思性实践”。传统的教学反思都是围绕能否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考试分数而开展的,这种反思恰恰会强化教育的负面作用,增加低层次重复操作。新课改要求教师的反思教学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自身思考和探究能力,加强合作对话,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仅靠学校课堂是难以完成的,因为学校课堂资源有限,环境成分单一,教师必须参与社会实践,从事各种活动,依托实际问题来锤炼自己反思能力,并用于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我们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一)重结果,轻过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在讲上机操作时,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操作,而很少引导学生去发现应该是这样操作的。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定位教师的作用。现在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指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要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让他们学会学习。任务驱动法是现在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某一单元之前,根据课本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大任务,然后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再分解成若干小任务,完成所有小任务之后,大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学生既能通过自主学习学到了知识,又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设计的误区
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注重统一学习要求、统一学习内容,而常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层次性、独立性。由于一个教学班内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师生互动的误区
上课时,老师往往只是坐在教师机前通过教学系统广播教学,而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在上课过程中过度提问一些优生,以与少数优生的互动代替全体学生的的互动,忽视了部分学生。往往用课件取代课本,忽视课本的作用。课本上凝结了多少位教育专家的心血,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地位是课件无法取代的,课件应仅起辅助作用,我们不能将两者的关系倒置。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价方式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符合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也为信息技术教学从客观上提供了教学依据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主观性要素,直接影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等角色的扮演,最终影响课改效果。提高信息技术老师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运用校本课程的能力
新课改强调课程资源意识,强调认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保障。现实中的课程资源既包含课程素材,也包含课程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环境资源等。为了更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好校本课程同样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重任。例如:在学校的艺术社团活动中,我大胆引入Scratch软件教学,这个软件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一套开源程序,专为八岁以上儿童设计,它不需要像传统编程软件那样逐行地“敲”代码,而是通过拖曳已经定义好的程序模块,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快速实现程序的编写。通过图形化的编程减少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枯燥的程序命令要求,使学生从死记命令及命令的使用参数中解放出来。学生学习编程不再是枯燥的命令组合的集成,整个编程就像儿童在搭有趣的积木玩具。通过不同的组合而迅速完成作品的创作,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二)整合教学的能力
在一些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并不单独成课,而是将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渗透到其它学科中,自此教师必须具备学科知识和组织教学的整合能力,我国信息技术课以学科形式出现,任课教师如果仅仅低层次传授软件操作方法,对学生创新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借助于其它学科的、社会的以及生活的问题来承载技术,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体现学用结合,要求教师能以“杂家”角色来服务课堂,通过多维整合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反思教学的能力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是“反思性实践”。传统的教学反思都是围绕能否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考试分数而开展的,这种反思恰恰会强化教育的负面作用,增加低层次重复操作。新课改要求教师的反思教学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自身思考和探究能力,加强合作对话,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仅靠学校课堂是难以完成的,因为学校课堂资源有限,环境成分单一,教师必须参与社会实践,从事各种活动,依托实际问题来锤炼自己反思能力,并用于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我们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发布时间】2017/12/5 9:37:54
- 【点击频次】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