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之初探

 

【作者】 伍雪兰

【机构】 广西容县县底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探究性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和理解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谈一谈关于探究性学习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课程来进行的,而探究式学习则是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的。通常应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所以,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要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合作交流
  合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从信息的摄取、假设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具有重要作用,每个学习者的智慧是整个学习群体的共享资源.交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协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交流的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3、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不是知识经验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探究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二、在定理、法则的发现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于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规律以及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虽然早已被数学家们所论证与应用,但是前人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习应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揭示知识背景,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探究痕迹,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对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创造的,对数学规律作出充分观察、思考、猜想、交流,使规律的出现适合学生自己的数学需求。
  例如:“三角形中位线”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自学课本,接着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②怎样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
  ③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
  ④请学生动手测量有关角的大小和中位线及第三边的长度,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⑤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最后要求学生证明自己的猜想,并能应用到简单的计算和证明中。
  三、重视知识获得过程,鼓励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理科的学习方法
  对于基本概念比较集中的教材,例如数的开方、二次根式、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教材内容,我都让学生自学。我的观点是:课本应该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了解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料;现行数学教材,语言精练、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表达规范,而且注重启发性,让学生亲自去阅读理解,并借助于教材上的练习题,检测自学的成效,其意义远远超过他们所获取的知识本身。虽然学生的原有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有很大差异,但我决不会因为担心一部分学生不能全部读懂,而不敢放手让他们去读。我认为让学生去“读”,使自己“读懂”,这也是一种“教”的方法。在这种“教”法中,依然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事先设计几道思考题,借此作为一种“读”的导向或帮助各种不同基础的同学“读懂”的“台阶”;“读”后我组织集体交流,往往一些基础较好,钻研较深的学生会头头是道,踊跃发言,我再连环追问,促使学生悟出并说出“所以然”,这种“兵教兵”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全体同学“读懂”教材,掌握重点,而且使学生体会到,自学数学书必须咬文嚼字,边读边想边记边练,在练习中要加强反思和总结。像这样提出思考题,或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我觉得都是因材施教的手段。实践证明一旦学生有了数学自学能力,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进度和数学能力都会大大提高。
  四、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上《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愿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
  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自己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我感受到:“教学生问比教学生答更重要”。但这几个命题中学生对“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困难,我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非常简单。
  五、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智慧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也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通过各类探究方式,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世界,发现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开放的情境中展示个性,开发自己多方面才智的机会。如教学1公顷、1平方千米时,让学生测一测,亲自体验它们的大小。带领学生走上操场,目测、步量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感受1公顷的大小;走上大街,步测1000米的长度,试估计以这一边为正方形的其它两个顶点分别在什么位置,体验1平方千米的大小。进而估计城区面积的大小,结合《社会》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算出城区人口的密度,为居民娱乐、健身场所等提出规划建议。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在最大空间内体验到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离得很近,就在自己的身边。
  ?由上可见,探究性教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结合起来,确实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这还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一道共同努力.
  • 【发布时间】2017/12/5 9:46:29
  • 【点击频次】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