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作者】 王慧明

【机构】 新疆塔城地区教育局

【摘要】 复习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教师的教学意图跟学生的领会往往擦肩而过。对此,教师应借助设置情境联想、想象和吟咏入境等方法和积极努力地营造学生入境的氛围,使学生的感情与教师、作品形成共鸣,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每堂课的教与学之中。

【关键词】 情感投入;设置情境;联想;想象;激发情感;吟咏入境;
【正文】记得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的题目叫《挑山工》,课文中主人公为维持生计挑重物而从山上滚落险些摔死,这本时应该引起学生同情起到教育作用的,但课下却有同学说:“他怎么不摔死呢?摔死我们便不用学习这篇课文了。”这篇课文反倒教会了他冷酷无情。有张报纸也讲了这样一件事:说一个父亲给儿子讲《王二小放牛的故事》。父亲讲到王二小被挑在枪尖上,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时,看着支着脑瓜儿认真听的孩子,得意着自己教育的成功,没想到孩子却说:“王二小被摔死了,那群牛呢?牛去哪里了?”父亲目瞪口呆,没想到人的命运还不及牛更让孩子关注,他的教育意图和孩子的领会擦肩而过。的确,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人们过多关注动物命运,为逝去的动物流泪,却很少关注人的命运,对于人的悲惨遭遇无动于衷。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反思!学生正在成长阶段,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这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情感导向,但是这是一个很艰巨的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需要我们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现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上面老师讲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下面学生东倒西歪,一副慵懒的样子,三分钟热血的冲动都没有,他们的言行举止完全偏离了我们的教育目标。症结何在?究其原因就是感情不投入,置身事外,觉得自己未亲身经历难以体会,这才出现了张洁《挖荠菜》一文,学生与作品所出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心灵的“介入”,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情感和谐则是一个重要原因,苏霍姆林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了上课,这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由师生间的互相关系来决定。”而如果教师中师生双方产生隔情,师生虽心系同处,但情感不通,教师悲悲欲泣,学生无动于衷,教师慷慨激昂,学生漠然旁观,就使教师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就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培养目标。“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既然如此突出,那么,如何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借体味想象来找到入境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的辅助作用。不妨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感
  《背影》一课,教师首先应讲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以及“我”的家庭在这种背景下日趋衰落的经过,讲述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又在困境颓唐的情况下,仍坚持送我的情景,注重细节的描述:体态肥胖的父亲拖着艰难的步履,蹒跚地爬下月台,穿过铁道,又爬上那边月台的情景,引学生入境,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父亲买橘子时的全过程,领会到橘子一样的父爱真心,勾起学生脑海中:父亲头顶一块塑料布给孩子送钱返回时,在雨雾中边走边回头,皱纹里堆满了慈爱的笑,歪歪斜斜的脚印里不满了艰难与苍桑。也勾起了学生心目中:妈妈送儿子上车,车开动时,风吹动母亲根根竖起的银发和慢慢抬起的手渐渐模糊在泪眼里,凝刻在心灵中,形成动力,成为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逐渐把学生引入情境,特定的情景在学生心灵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
  二、联想和想象激发情感
  《孔乙己》一课,表现了孔乙己天真、可爱、善良一面的一段是“吃茴香豆”的一段“孔乙己用五指罩住碟子,口里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教师伸出手罩住黑板擦等物,学生头脑中马上反映出孔乙己同情、可怜,又觉他天真、可爱、善良,领会了作者对孔乙己同情、批判的态度。课下,你会发现:“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句难记的古语已经经常出现在学生的嘴边,而且摇头晃脑,甚是投入。
  三、吟咏入境,激发情感 
  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思想感情,感情强烈时,能表现出最强烈的愿望,最激动的心里、理,最高远的境界。而诵读是体现这种感情的最有效手段。这就是需要教师高水平的朗读,还需要学生反复的吟诵。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讲究所得的不仅有理智的了解,而且还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总之,教师应合理利用各种手段和课堂环境,营造出学生入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情与教师、作品达到共鸣,全身心的投入到每一课的教与学。
  • 【发布时间】2017/12/5 10:13:15
  • 【点击频次】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