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造
【关键词】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性;
【正文】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新课程实施后,大家都认为教材内容多,周课时少,学生能力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就此谈谈个人想法,愿与同行共勉。
一、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重在于课前的准备。首先,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其次,关注学生,以生为本,我想基于学生来设计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学生应该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象,对学情分析我们不仅要写进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还要在每节课程设计和上课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白学生想学到什么,以此确定我们教学的目标,从而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同时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落实情况,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让其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认真对学生生活及兴趣进行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程提倡的是“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的是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前,初中的数学课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枯燥乏味。新课改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课堂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让学生自觉努力去探索。
三、课后反思的有效性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学习。只有反思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取得进步。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接受,更多的是学生发展,也不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过去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即要不断地追问:我这样的教学有效吗?如果每节课学生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且各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就是有效的教学。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出发,为知识而教,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师如果建立了这样的反思意识,就能做到有效教学。同时积极地引导学生作学习上的反思,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注重讲解例题,可解后并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善于作解题后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像。(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
总之,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应是: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群.《中学数学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一、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重在于课前的准备。首先,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其次,关注学生,以生为本,我想基于学生来设计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学生应该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象,对学情分析我们不仅要写进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还要在每节课程设计和上课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白学生想学到什么,以此确定我们教学的目标,从而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同时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落实情况,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让其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认真对学生生活及兴趣进行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程提倡的是“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的是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前,初中的数学课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枯燥乏味。新课改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课堂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让学生自觉努力去探索。
三、课后反思的有效性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学习。只有反思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取得进步。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接受,更多的是学生发展,也不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过去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即要不断地追问:我这样的教学有效吗?如果每节课学生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且各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就是有效的教学。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出发,为知识而教,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师如果建立了这样的反思意识,就能做到有效教学。同时积极地引导学生作学习上的反思,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注重讲解例题,可解后并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善于作解题后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像。(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
总之,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应是: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群.《中学数学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 【发布时间】2017/12/5 10:20:44
- 【点击频次】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