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随课微写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微写作活动,是以文本材料为依据,由阅读活动自然生发而来,有很强的方向性,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与习作始终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在教学中,让微写作走进课堂,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能满足于简单的“教教材”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利用。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以课文为载体,找出读写结合点,加强微写作练习。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随课微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仿写例文”式“微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 习作的熟练技巧……”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片段,我们老师除了在阅读时要让学生反复品读,玩味以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言感知下,“依葫芦画瓢”。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景物的方法(比喻、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以及对比的说明方法)特别抓住典型的语言形式——《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漓江水特点的那一段话,再次让学生品读咀嚼玩味,体会用词的准确,语句的具体生动;然后拓展内容,让学生从中明白要把景物特点写具体,除了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之外,还可以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多角度描写,还可以从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还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与层次。学生朗读这些精美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积累、内化和提高。
二、“情景创设”式微写作
这种训练适用于各种文体品细中进行。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引导学生通过文句,找出关键句进行体悟的时候,可以进行情景创设式微写作训练。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帮助车夫包扎伤口,关心他人的内容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体悟:当此刻受伤的是自己,在寒冷的冬季,生活贫困的无奈之时,鲁迅先生帮助了我,我会有哪些感触呢?这样入情入境的训练,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品都与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融合在一起了,既训练了学生写作,也陶冶了学生情感,这样的效果非同一般。
三、“补白想象”式“微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提供想象的语言空间。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中给人物的语言或心理留下了很多 空白:“桑娜看到渔夫归来,没想好怎么和渔夫进行交流,说别的吧,自己显然此时的心思不在别处,说孩子的事吧,还没想好,所以选择了沉默。”请发挥合理想象,用的手法,描述她当时的心理活动。”再如: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给人物情感留下了空白。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还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给读者留下悬念:“老太太在河边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会说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我们老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语言空间中的有效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堂微写作,就能触动学生的真实思想,这样既可以丰富文本内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四、“拓展延伸”式“微写作”
课文学完后,拓展延伸来次“微写作”,有助于学生学习后的思维提升。如学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对联后,我们可以找一些课外的对联让学生对出下联,学生在理解了上联的结构与对仗后,一定能对出一条条让人惊喜的下联。如:上联 “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下联“风中扬柳,风随杨柳柳随风” 上联“雨里青山,雨润青山山润雨”下联“花间彩蝶,花恋彩蝶蝶恋花”等。
五、“知识迁移”式 “微写作”
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更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迁移运用的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在教完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可以先从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到课文语段的品味再到画面的欣赏,揭示出“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抓突出的景物,有顺序地精笔细描,再加上合理的,大胆的想象)然后拓展到生活场景,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运用生动朴实的语言,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堂微写作,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也是对文本意蕴的进一步开拓,更是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升华和沉淀。语文课堂中的微写作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训练自己对文本的敏感度,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多给学生练笔的机会,巧妙设计,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微写作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亮光。老师们,我们要一路教,一路研,在教育旅途中积淀更多的宝贵财富。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随课微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仿写例文”式“微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 习作的熟练技巧……”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片段,我们老师除了在阅读时要让学生反复品读,玩味以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言感知下,“依葫芦画瓢”。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景物的方法(比喻、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以及对比的说明方法)特别抓住典型的语言形式——《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漓江水特点的那一段话,再次让学生品读咀嚼玩味,体会用词的准确,语句的具体生动;然后拓展内容,让学生从中明白要把景物特点写具体,除了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之外,还可以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多角度描写,还可以从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还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与层次。学生朗读这些精美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积累、内化和提高。
二、“情景创设”式微写作
这种训练适用于各种文体品细中进行。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引导学生通过文句,找出关键句进行体悟的时候,可以进行情景创设式微写作训练。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帮助车夫包扎伤口,关心他人的内容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体悟:当此刻受伤的是自己,在寒冷的冬季,生活贫困的无奈之时,鲁迅先生帮助了我,我会有哪些感触呢?这样入情入境的训练,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品都与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融合在一起了,既训练了学生写作,也陶冶了学生情感,这样的效果非同一般。
三、“补白想象”式“微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提供想象的语言空间。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中给人物的语言或心理留下了很多 空白:“桑娜看到渔夫归来,没想好怎么和渔夫进行交流,说别的吧,自己显然此时的心思不在别处,说孩子的事吧,还没想好,所以选择了沉默。”请发挥合理想象,用的手法,描述她当时的心理活动。”再如: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给人物情感留下了空白。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还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给读者留下悬念:“老太太在河边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会说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我们老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语言空间中的有效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堂微写作,就能触动学生的真实思想,这样既可以丰富文本内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四、“拓展延伸”式“微写作”
课文学完后,拓展延伸来次“微写作”,有助于学生学习后的思维提升。如学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对联后,我们可以找一些课外的对联让学生对出下联,学生在理解了上联的结构与对仗后,一定能对出一条条让人惊喜的下联。如:上联 “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下联“风中扬柳,风随杨柳柳随风” 上联“雨里青山,雨润青山山润雨”下联“花间彩蝶,花恋彩蝶蝶恋花”等。
五、“知识迁移”式 “微写作”
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更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迁移运用的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在教完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可以先从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到课文语段的品味再到画面的欣赏,揭示出“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抓突出的景物,有顺序地精笔细描,再加上合理的,大胆的想象)然后拓展到生活场景,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运用生动朴实的语言,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堂微写作,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也是对文本意蕴的进一步开拓,更是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升华和沉淀。语文课堂中的微写作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训练自己对文本的敏感度,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多给学生练笔的机会,巧妙设计,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微写作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亮光。老师们,我们要一路教,一路研,在教育旅途中积淀更多的宝贵财富。
- 【发布时间】2017/12/5 10:35:18
- 【点击频次】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