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功夫在诗外

 

【作者】 黄越前

【机构】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与生活同在,在新一轮课改即将全面展开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语文学习的境界,越来越像是一场“功夫在诗外”的修行。
  首先,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的引领者。教师的职责是实施有效教学,从学生的本真起点出发,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切入点,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感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因此,教师需要学识。而学识源于学习,如果教师不能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才能胜任我们的工作,满足社会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提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应当成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主力军,推动它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朝着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不断迈进。与此同时,努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水平引领学生立足于生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和思维辨析能力。
  其次,学生应该是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实践者。于漪说过:“要让语文有活泼的生命力,须放开眼看,竖起耳听,接受新信息,让时代活水在语文学习中流淌。”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学好语文,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的“厚障壁”,力争做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面对的社会纷繁复杂,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成长时时刻刻离不开生活,当然也应该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用语言来表达生活。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相似,教师能注意到的生活素材,学生也能有机会注意到。比如学校的人和事,街头的所见所闻,媒体传播的新闻事件等。教师自己如果对生活有激情,敏感于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善于思考生活,自然也就容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可能不免对生活和社会产生消极甚至阴暗的思维,教师应当宽容对待,正确引导,使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生活,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最后,语文学习应该是立足生活,面向现实的实践活动。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语文是和生活、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社会,哪里就需要语文。只有让语文学习植根于火热的生活,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获得有利于生命成长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让学生充满灵气和诗性。语文新课改理念十分强调活动体验的重要性,生命体验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我们要立足于生活,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相通,拓展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入语文学习。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会细心阅读生活这部无字巨书,理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大胆实践,与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直接对话交流,让学生谈社会说自然论人生,述国家前途民族忧患,讲个人前景家庭生活,评社会动态等,进而使学生逐步具备引领自身成长与发展的思维与潜质。
  写在纸上的是思想的足迹,化作动力的是思想的延伸,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在教育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正如徐匡迪先生所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 【发布时间】2017/12/5 14:09:43
  • 【点击频次】292